光华科技被监管出警示函这事,表面上看是个“嘴快惹祸”的小插曲,但背后其实是一次典型的信披合规失守,而且踩的点非常关键。
事情很清楚:2024年11月19日,公司董秘杨荣政在一场券商组织的线上交流会上,把硫化锂产能和2024年预计业绩这些还没公开的数据,直接透露给了参会分析师。这些信息是什么级别?是可能对公司股价产生较大影响的未公开经营与财务信息。结果呢?公司没第一时间公告,反而等到信息在网上开始传了,才在12月6日发个说明去澄清。这已经不是迟一步的问题,是典型的“选择性披露+事后补票”。
我们来盘一盘逻辑。上市公司高管参与券商交流会,本来是常规动作,但前提是所有信息必须同步向全市场披露。你不能只讲给机构听,散户后知后觉。这种行为本质上造成了信息不对称,等于变相给部分投资者提供了提前交易的机会。而现实也印证了这一点——2024年11月20日到26日,光华科技连续五个交易日涨停。这波行情是不是跟那场会议有因果关系?监管没说,但时间点太巧了,市场自然会联想。
问题出在哪?不是董秘不懂规矩,而是很多企业还停留在“跟机构搞好关系”的旧思维里,觉得私下多透信息,能换来研报覆盖、资金关注。可现在的监管逻辑很明确:信息披露必须公平、及时、完整。你讲给一个人听,就等于要讲给所有人听。否则就是违规。
这次广东证监局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第五十二条出手,对企业和董秘双双出具警示函,属于标准操作。不算重罚,但信号意义很强。尤其现在注册制下,信披质量是监管核心抓手,任何擦边球都会被盯住。
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光华科技2023年亏4.31亿,2024年预亏2.05亿,直到2025年三季报才扭亏为盈,净利润同比大增12倍。这意味着,在2024年底那个时点,市场对公司能否反转高度敏感。这时候释放产能和业绩预期,相当于扔了一颗情绪炸弹。所以,这不是普通的口误,而是在关键周期节点上释放了关键信息。
目前颗粒度来看,监管没有进一步立案,公司也表态要整改,短期内不会影响经营。但这类记录一旦留下,未来再融资、并购重组时都可能被重点问询。对投资者来说,也要警惕那些频繁搞非正式渠道“吹风”的公司,表面热情,实则不规范。
所以,关键点就在于:合规不是小事,一次“方便”,可能埋下长期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