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我一看就有点意思。央行条法司今天又出来放话,说要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不断完善金融法治体系。这话听着挺正式,但你要是真在圈里混过,就知道这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十四五”以来一连串动作的延续。
其实你看他们自己披露的数据和进展,就知道这盘棋早就布下了。反洗钱法修订了,非银行支付机构有了专门的监管条例,期货和衍生品法也填补了空白——这些都不是小修小补,是实打实地在重构整个金融法治的底层逻辑。特别是《金融稳定法》草案都进了全国人大常委会二次审议,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咱们终于要有一套系统性应对金融风险的法律工具箱了,不再是出事再救火。
更值得玩味的是他们在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这块下的功夫。截至今年8月底,登记系统累计登记超5300万笔,查询近2.9亿次,服务了1848万家中小微企业和个人。这个数字背后是什么?是让中小企业能拿应收账款、知识产权这些“轻资产”去融资,把信用真正转化成现金流。这才是优化营商环境的硬招,不是喊几句口号就完事的。
还有就是执法层面的变化。他们现在强调“风险为本”,不是过去那种一刀切式检查,而是搞法人监管、综合执法、精准检查。行政处罚也出了裁量基准,讲究“过罚相当”。这说明监管思维在进化,从“管住”转向“管好”,既要防风险,也不能误伤正常经营。
至于下一步说的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立法,虽然没明说,但从已有的动作看,无非几个方向:央行法修订、公司债券条例、外汇管理这些传统短板得补上;而像数据安全、受益所有人信息管理这类新规,则明显冲着金融科技、跨境资金流动这些新挑战去的。尤其是现在外籍来华人员支付便利化被反复提及,说明监管也在适应开放节奏。
总的来说,这套组合拳打下来,不是为了收紧,恰恰是为了释放活力。法治的本质不是限制,是明确边界,让市场知道什么能做、怎么做。当规则清晰了,资本才敢投,企业才敢闯。这点儿道理,我们这些老炮儿看得明白,就看市场接不接得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