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天之内,两家新三板公司动作频频。一家是京瑞电气,开了董事会,准备申请摘牌,另一家迪玛科技更进一步——已经拿到股转公司批准,明天正式终止挂牌。这两件事表面看是常规操作,但背后透着几个关键信号,值得我们这些老玩家盘一盘。
先看京瑞电气。公告写得很标准:战略调整、降本增效、提高决策效率。这类说辞在拟摘牌公司里几乎成了模板。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它给异议股东设计的回购机制。回购义务人是谁?不是公司自己,而是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公司一旦摘牌,接盘责任落在了实控人身上,而不是拿公司现金去兜底。这种安排常见于股东结构集中、实控人有承接能力的企业。
回购价格怎么定?按“取得股份的成本价”和“最近一期经审计每股净资产”孰高来算。这个规则听着公平,但有个前提:成本价不含手续费、资金成本,还要做除权除息处理。换句话说,如果你是二级市场高价接的盘,那对不起,这个“成本”可能跟你实际付出差很远。而且公告特别强调,从提示性公告发布日起,如果有人恶意拉抬股价,这部分交易不计入回购定价依据。这其实是在防短期投机者借机套利。
再看迪玛科技,节奏就快多了。8月底董事会启动,9月中旬股东会通过,9月29号提交申请,10月22号正式摘牌。整个流程走得干脆利落。目前在册股东8名,5个没参会,其中4个还没签协议。但控股股东林金江已经承诺回购异议股东股份,价格机制和京瑞电气基本一致。
有意思的是,迪玛科技明确说了,摘牌后股东依然可以依法查阅财务报告。这说明公司没打算彻底封闭,至少在信息披露上还留着口子。毕竟,非公众公司也得对股东负责,尤其是小股东如果手里有点股份,总得知道公司到底干得怎么样。
这么看下来,这两家公司虽然体量不大,但流程规范、措施到位,属于典型的“理性退市”。它们不是因为业绩暴雷要跑路,而是觉得待在新三板性价比太低——流动性差、信披成本高、融资功能弱。与其年年花几十万维持挂牌,不如摘了牌子,把精力放在经营上。
下一步怎么走?一种可能是私有化后整合资源,等时机成熟冲击北交所或IPO;另一种可能是被并购,或者大股东直接内部重组。但不管哪种路径,现在最关键的是那批异议股东能不能顺利达成回购。毕竟,签字、寄材料、提供交易流水,一个环节卡住,后续就麻烦。
目前颗粒度还不够,看不出实控人资金实力如何,也没披露历史交易价格分布。这块信息缺失,会影响我们判断回购落地的实际难度。但至少从纸面规则看,这两家公司算是把合规底线守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