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0月21日电 (记者栗翘楚)阿拉善盟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沙漠最多、土地荒漠化和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是我国防沙治沙的前沿阵地和生态安全屏障的重点治理区域。
作为“三北”工程攻坚战的关键阵地,阿拉善盟境内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总面积9.47万平方公里,占全盟国土面积的35.07%,占内蒙古自治区沙漠总面积的83.04%。曾经,这里流动沙丘占比超过70%,如今,黄沙退却,新绿涌动。
数据显示,“三北”工程实施46年来,我国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4.8亿亩、治理退化草原12.8亿亩,工程区森林覆盖率从1978年的5.05%提高到目前的13.84%,初步筑起了一道抵御风沙、保持水土、护农促牧的“绿色长城”,在全球率先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缩减”。
伴随着荒漠化防治的进程,社会对生态环保的认识也在不断进步,治沙事业形成了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的格局。梭梭树是最适宜在沙漠中生长的树种之一,它们通常只能长到4至5米高,但根系可以向下扎到10米深,是树冠的两倍。发达的根系造就了梭梭树的耐旱性,只要50升水,就有可能让一棵梭梭树在降水量不足150毫米的沙漠中存活下来,成为当地百姓的经济来源和一些小动物的生命通道。
据介绍,2024年,合生缦品牌启动公益项目“阿拉善未来之林计划”,每年春天来临,企业在阿拉善的沙漠中种下1000亩梭梭树,按照正常的折损率计算,每年约有4万棵梭梭树成活,成为沙漠中的生态屏障。
“老人们常说,十年九旱,今年你看到处都是绿意,我们家也专门迁到这片梭梭林里。一开始大家担心梭梭树会占了放牧的地,但经过这些年的植树治沙,大家都慢慢懂了,树活了,生活才有新的希望。”附近牧民李金秀说。
梭梭树除了改善生态环境,其根部还寄生着名贵药材——肉苁蓉,近年来不少牧民转行成为种植户后,靠一颗颗“发财树”实现经济收入直线提升。
阿拉善盟吉兰泰镇巴彦乌拉嘎查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潘多云表示:“过去就是我们自己慢慢摸索、慢慢干。现在林业、农牧业等国家政策,给予我们支持,再加上一些企业和企业家也给予了我们诸多帮助。随着外界慢慢了解阿拉善,了解肉苁蓉,来的人越来越多了,我们的干劲也越来越足了。牧民的钱袋子鼓了,也看到了一定的希望。”
种植梭梭,嫁接肉苁蓉,发展特色沙产业,还是一条既致富又改善生态环境的双赢路。如今,当地生态富民见成效,肉苁蓉、锁阳、沙枣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产业链不断延长,直接和间接从事沙产业的农民达到3万多人。
合生缦品牌方面表示,“阿拉善未来之林计划”构建了“梭梭树种植+苁蓉经济增收+助农平台”的多元模式,助力阿拉善民众脱贫致富。继2024年启动“未来之林计划”以来,新增1000亩2号梭梭林已于今年初完成种植,未来每年都将会继续推进。项目过程中,不仅让业主参与植树,更将助农模式引入社区,通过线上商城缦缦APP,把肉苁蓉及其他沙漠地区农产品上线供业主购买,形成良性循环。
业内专家表示,全社会对环境的关注,就像桥梁纽带一样,连接着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推动区域生态治理工作。未来,期待有越来越多的公益机构与企业将重点实施‘防风固沙+特色农产+生态文旅’公益融合模式,让阿拉善走出一条“治沙”获益、“用沙”发展、“靠沙”致富的特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