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银行圈掀起了一波“降息潮”,我注意到多家中小银行纷纷下调存款利率,动作频繁得让人有点应接不暇。从10月上旬开始,上海华瑞银行、福建华通银行、辉县珠江村镇银行、平阳浦发村镇银行等接连发布公告,宣布调整人民币存款利率,部分产品降幅甚至高达80个基点。更有趣的是,不少银行出现了“存三年不如存一年”的怪现象,长期存款利率反而比短期的还低。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咱们一起来看看。

中小银行密集下调存款利率
进入10月以来,多家区域性中小银行加速下调存款利率。比如,平阳浦发村镇银行于10月21日生效的新利率中,三年期和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分别大幅下调80个基点,三年期利率降至1.3%,五年期为1.35%;而上海华瑞银行今年以来已累计降息7次,仅10月就调整了两次,其三年期存款利率已从2024年末的2.8%降至2.15%。此外,福建华通银行也将一年期个人定期存款利率下调至1.60%,六个月期则为1.50%。这些调整主要集中在中长期限产品,显示出银行在主动压降高成本负债。
存款利率“倒挂”现象普遍
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现在不少银行出现了长短期存款利率“倒挂”,也就是存得越久,利率反而越低。例如,建设银行App显示,三年期存款最高利率为1.55%,而五年期只有1.3%;招商银行三年期利率1.25%,五年期1.3%,但其“享定存”产品中,二年期利率可达1.4%,明显高于长期产品。江苏银行也有类似情况,三年期利率1.75%,而江苏银行北京市海淀区某网点工作人员称,目前该行五年期存款利率为1.6%。这种“存三年不如存一年”的现象并非个例,而是大中小各类银行普遍存在的趋势。
利率下调背后的银行逻辑
为什么银行要这么做?其实这和它们面临的经营压力密切相关。当前商业银行净息差持续承压,2025年二季度已收窄至1.42%,虽然较一季度仅微降0.01个百分点,但大型银行和股份行的净息差仍在下降。为了缓解这一压力,银行不得不通过下调存款利率来降低负债成本。专家指出,银行主动调整负债结构,尤其是压降长期高息存款,是为了应对未来利率可能继续走低的预期。正如某国有大行人士所说,如果长期存款占比过高,在利率下行周期中会面临更大的成本负担,影响盈利能力。因此,降低长期存款吸引力,实际上是银行未雨绸缪的一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