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商务部公布了一项关于原油进口的重要政策调整——2026年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允许量定为2.57亿吨(即25700万吨)。这项政策不仅明确了未来一年的进口总量,还详细列出了企业的申请条件、分配原则和申报流程。作为关注能源市场动态的一员,我觉得这不仅是数字的公布,更是对中国非国营油企发展路径的一次清晰指引。
2026年进口配额稳定释放信号
这次公布的25700万吨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允许量,是国家对市场化主体参与能源进口的持续支持体现。商务部明确表示,将在2025年底前下达第一批允许量,并根据企业实际进口情况、经营需求和新增合法产能适时追加或调整。这意味着配额不是“一锤定音”,而是动态管理的过程,有助于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同时,这也提醒我们:近2年没有进口业绩的企业将不再安排配额,说明政策在鼓励活跃参与者,淘汰“僵尸资质”。
准入门槛清晰且注重实力建设
从申请条件来看,商务部对企业提出了相当具体的要求。比如必须拥有不低于5万吨级的原油水运码头使用权,或具备每年200万吨换装能力的铁路口岸,以及库容不低于20万立方米的储罐使用权;银行授信需达到2000万美元或1.4亿元人民币;至少配备2名专业国际贸易人员。这些条件表明,国家希望获得配额的企业具备真实的物流、资金和专业运营能力,而非空壳公司套利。这种设定有利于保障能源进口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也推动了行业向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申报程序严格,强调合规经营
整个申报流程设计得非常严谨。地方企业要通过省级商务主管部门提交材料,央企子公司则需由集团统一申报,所有材料必须在2025年11月15日前送达商务部行政事务服务大厅,逾期不受理。此外,企业还需提供真实性承诺,并接受跨部门核查其安全生产、环保、税务等方面的合规记录。一旦违规,将依照《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等法规处罚。这说明,拿到配额只是开始,持续守法合规才是长期持有的前提。在我看来,这套机制既体现了公平透明,也强化了事中事后监管的力度。
总的来说,这次政策发布不只是一个数字公告,更像是一个系统性的制度安排。它告诉我们:中国的原油进口市场正在走向更加成熟、有序的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