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银行存款利率又迎来一波下调潮,不少朋友可能刚存了钱就发现“站岗”了。根据最新消息,10月以来,国内多家中小银行纷纷下调存款利率,部分产品降幅甚至高达80个基点,而且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现在有些银行出现了“存三年不如存一年”的利率倒挂情况。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咱们一起来看看。

中小银行加速下调存款利率
进入10月,不少区域性中小银行明显加快了降息的步伐。像平阳浦发村镇银行、福建华通银行、辉县珠江村镇银行等都发布了存款利率调整公告。其中,部分银行的三年期和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直接下调了80个基点,降幅相当大。比如平阳浦发村镇银行,不仅活期利率降到0.05%,三年期和五年期定存也同步大幅下调。而苏商银行也预告将在10月22日再次下调三年期存款利率,预计从2.2%降至2.1%。有客户经理还急着在群里喊话:“最后两天,抓紧上车!”看得出来,这次调降来得挺急。
多家银行出现“长短期利率倒挂”
更让人意外的是,现在很多银行出现了存款利率长短期“倒挂”的现象——也就是长期存款利率反而比短期的还低。比如建设银行App显示,三年期定存最高利率为1.55%,但五年期只有1.3%;招商银行的情况也类似,三年期1.25%,五年期1.3%,而且一年期的“享定存”产品利率能到1.3%,竟然比三年期还高。江苏银行也有网点表示,五年期利率(1.6%)还不如三年期(1.75%)。这就导致了一种“存三年不如存一年”的怪现象,让不少储户直呼看不懂。
利率下调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其实这种“倒挂”并不是偶然。业内人士分析,这跟当前市场对利率下行的普遍预期有关。银行担心未来利率还会继续走低,如果现在吸收太多长期高息存款,将来会背上沉重的负债成本,影响利润空间。所以上调短期利率、压降长期利率,其实是银行在主动优化负债结构,降低长期资金成本。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的曾刚就指出,银行负债端压力加大,必须通过调整来缓解净息差收窄的压力。换句话说,银行也在“未雨绸缪”,提前应对未来的低利率环境。
总之,这一轮降息潮反映出整个银行业正在适应新的利率环境。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如果还想追求稳健收益,可能真得重新想想该怎么存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