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五届上海知识产权创新奖揭晓,授予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成果转化处等3家单位上海知识产权奖(创造),上海自然堂集团有限公司等3家单位上海知识产权奖(保护),上海科技大学技术转移办公室等3家单位上海知识产权奖(运用);授予“燃烧室头部、燃烧室、燃气涡轮发动机及燃烧控制方法”等5项专利上海知识产权创新奖(专利一等奖),“一种模块化智能组合风电变流器及其控制方法”等15项专利上海知识产权创新奖(专利二等奖),“锡槽边部加热结构及锡槽”等25项专利上海知识产权创新奖(专利三等奖)。
上海知识产权创新奖评选旨在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持续放大知识产权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表彰奖励在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等方面具有突出成就的企事业单位和优秀专利项目。根据《上海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纲要(2021—2035年)》《上海知识产权创新奖评审表彰办法》等规定,在自愿申报、部门推荐的基础上,经专家提名、初评、复评和上海知识产权创新奖评选工作委员会审议,并报市委、市政府同意,产生获奖单位和项目。10月18日,在第二十二届上海知识产权国际论坛上,举行了第五届上海知识产权创新奖颁奖仪式。
颁奖仪式后,两位获奖单位代表分享了成功经验。上海自然堂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郑春威介绍,公司在知识产权领域构建了“制度筑基、技术赋能、全球布局、团队保障”的全链条创新体系,核心经验可概括为四个方面:制度先行,构建标准化保护框架;技术驱动,打造全链条监控体系;全球布局,提升知识产权价值;团队赋能,夯实人才基础。
“在纠纷响应上,我们设立了董事直管的应急工作小组,配套《维权应急预案》,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近三年累计打击假货案件229起,刑事抓捕15人,查处18个假货仓储窝点,取缔数十家网络售假店铺。”郑春威说,“数字化也是自然堂知识产权保护的创新点,我们引入了‘知产岛’‘智慧芽’等数字化系统,自动监测商标相似、专利侵权风险,近三年成功阻止500余件近似商标注册,从源头遏制侵权行为。同时,我们构建了专利预警评价体系,结合专利导航与竞争情报分析,为研发提供风险规避建议,让创新少走弯路。”
上海西门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此次获得上海知识产权创新奖(专利一等奖),公司总经理孔军说:“我们建立了严谨的评审与布局机制,确保每一项专利不仅保护创新,更具备全球市场竞争力,致力于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坚实的知识产权壁垒。”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西门子的策略是将AI与精益化数字管理理念深度结合,全面赋能产品的研发与生产环节,驱动创新范式与制造模式的根本性变革。
在研发端,西门子实现了“数据驱动的精益化创新”。通过AI分析海量的仿真数据、历史研发数据和临床需求,公司能精准定义研发路径,减少试错成本,在概念阶段就能智能预测技术方案的可行性与性能边界,确保研发资源聚焦于最具价值的创新点。
在生产端,这家外企构建了“智能化的精益制造体系”。公司将AI嵌入生产线,AI不仅能自动识别并分类微小缺陷,还能分析生产数据流,动态优化工艺参数,预防生产偏差。
在全生命周期,公司形成了“持续优化的精益闭环”。“我们利用AI打通了从设备现场运行数据到研发端的反馈通道。这些真实世界的性能数据经过AI分析,可转化为精准的设计改进建议和前瞻性的需求洞察,有助于提升产品竞争力和用户满意度。”孔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