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教授郭伯威代表全球能源战略研究中心发布最新研究报告《面向2035的能源安全:新挑战、新冲击与新格局》。报告系统提出“AI扩张下的能源需求重塑”是中长期能源安全治理的核心变量,并呼吁把“算力-电力弹性系数”纳入国家能源战略约束条件。
报告指出,中国能源安全正经历由“防风险”向“强体系”的深刻转变,面向2035年将形成以安全、绿色、高效、智能、开放为特征的现代能源安全新格局。报告分析认为,当前地缘政治冲突频发、国际制度竞争加剧以及全球能源供应链碎片化,已成为影响中国能源安全的主要外部挑战;与此同时,以人工智能扩张为代表的算力需求激增,正在重塑能源消费结构并加大系统性压力。面对这些新挑战和新冲击,必须通过构建新格局予以应对。应将AI相关产业的潜在耗能增长系统性纳入国家能源规划,并通过制度创新、市场机制改革和系统性治理,实现“源—网—荷—储—算”一体化布局,全面提升能源体系的协调性与韧性。
郭伯威介绍,中国既面临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约束、区域供需错配与电力市场“初成未优”的内部挑战,也遭遇能源贸易碎片化、绿色规则重塑、碳定价体系分化与大国博弈加剧的外部冲击;而需求侧的最大“新变量”来自人工智能——AI算力每翻一番,相关电力消费将增加33%—50%,在最激进情境下,中国能耗有望在2035年后与GDP“软脱钩”而非“硬脱钩”,彻底改写传统“达峰”路径。
“如果忽视AI对电力系统的指数级拉升效应,所有既有的需求预测模型都可能系统性低估未来十年的用电量。”郭伯威提醒,数据中心、超算集群与清洁能源的空间布局必须“同图规划”,否则“灰色算力”将抵消“双碳”努力。
报告提出“制度保障”新框架,建议从五方面重构能源治理体系。将AI电力需求写入国家能源总体规划,实施“算力-电力-碳排放”一体化空间布局,东部提升电网灵活性,中西部强化“新能源+算力”耦合,南方沿海完善储能备用;全面建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打通中长期、现货与辅助服务全链条,完善峰谷分时、分层电价、区域补贴等价格传导机制;由“补贴驱动”转向“价值驱动”,试点碳税为新能源补贴提供稳定资金池,构建多元化绿色投资体系;把AI同时视为“耗能者”与“节能者”,推广智能调度、负荷预测、能效管理,让算法成为系统优化的新基础设施;主动参与AI能耗国际标准、绿色算力规则与全球碳市场建设,争取制度性话语权。
展望2035年,报告预测中国能源安全将呈现“安全稳定、绿色低碳、智能高效、开放协同”四大特征:非化石能源占比有望达到30%,单位GDP能耗较2020年下降约50%;AI赋能的电力调度、储能管理与负荷预测实现自适应运行;中国在全球能源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显著提升。
“能源安全的内涵已从‘有没有’转向‘能不能持续协调’。”郭伯威表示,面向2035,制度创新不再是应急之策,而是稳定供需、激励技术、引导绿色转型的“系统底座”。全球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下一步将围绕“算力-电力弹性系数”开展持续监测与模型迭代,并邀请政策部门、龙头企业与研究机构共建开放研究平台,为“双碳”目标与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长期稳定的能源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