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雀三号这波“彩排”刚走完,我第一反应是:好家伙,真到临门一脚了。
这次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搞的加注合练和静态点火,听着像是常规测试,但其实是个全链条的模拟跑通。从水平转运、起竖、推进剂全过冷加注,到九台发动机点火牵制、泄出,整个流程拉满,相当于把正式发射的剧本从头到尾演了一遍。最关键的是,这是发射前最后一项大型地面试验。换句话说,火箭没离地,但已经把能测的都测透了。
蓝箭航天的节奏很清晰。首飞任务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地面全流程验证,现在完成了;第二步才是入轨发射,同步尝试一子级回收。回收不是主要目标,而是技术验证。说白了,只要能打上去,就算成功;能收回来,就是超额完成任务。
那它的底子到底怎么样?朱雀三号是2023年8月立项的,定位很明确——为大型星座组网服务。这类任务需要高频、低成本、大运力的发射能力。它全箭66.1米,起飞推力750吨以上,一二级直径4.5米,整流罩5.2米,属于中大型液体火箭。用不锈钢做主结构,跟SpaceX星舰思路一致,优势是成本低、耐高温,适合重复使用。
动力系统是重头戏。一子级九台天鹊-12A液氧甲烷发动机并联,这可不是小打小闹。今年6月刚做过九机并联热试车,是国内规模最大的一次。更关键的是,蓝箭已经下线100台液氧甲烷发动机,从单台突破走到批量制造阶段。这意味着产能跟上了,后续复用才有意义。
回收配置也拉满了:RCS、栅格舵、着陆支腿全齐,目标是高精度返回、软着陆。去年他们就拿试验箭做过百米级和十公里级垂直起降,变推力、多次启动、制导控制这些核心技术早就摸透了。所以这次回收,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工程化落地。
这么看下来,问题不在技术可行性,而在系统协同和可靠性。九机并联的振动、力热环境复杂,地面试得再好,空中点火能不能稳住?回收时大气再入的不确定性怎么应对?这些都得靠真实飞行数据来验证。
目前来看,蓝箭的路径非常务实:先确保入轨,再验证回收,不追求一步到位。只要这一发能顺利上天,后续迭代空间很大。毕竟星座组网是长期需求,拼的是可持续发射能力,而不是单次成败。
下一步的关键变量,是第二阶段任务的窗口期和具体预案。现在火箭要回去做状态复核,等再出来,就是真刀真枪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