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今年,我国夏粮创下历史第二高产纪录;早稻亩产首次突破400公斤;秋粮收获已过六成。
为筑牢大国粮仓,各地区各部门从产、储、销环节持续发力,多维度提升粮食产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大国经济的底气更加坚实。
产好粮高标准农田为粮食高产提供硬性支撑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稻田刚刚褪去金黄,又披上了一身“绿装”。稻菜轮作的高标准农田里,空中的无人机正进行飞防作业,地里的蔬菜幼苗悄然成长,孕育着下一季的希望。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的高标准农田。人民网记者李栋摄
说起刚刚结束的秋收,种粮大户巫志祥家的2000多亩水稻再次交出亮眼的成绩单。“算下来,今年水稻总产量能达到200万斤,与去年1300斤/亩的产量相比,今年平均亩产增加了100斤。”巫志祥言语中透着从容与自信。
这份自信源于高标准农田对现代农业的重塑,田间地头的科技革命正在催生农业全产业链的蝶变。
良种,是农业现代化的坚实基础。
巫志祥介绍,自2012年改种新品种之后,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如今,川种优3607等新品种带来的高产量,吸引了周边乡镇种植户前来观摩学习。
良机,是农业现代化的装备支撑。
“小田改大田后,建设的高标准农田路成网、渠相连,便于大型农机作业,成为提高农业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的重要力量。”巫志祥说。
近年来,一批先进适用农机,大马力拖拉机、大喂入量谷物联合收割机、精量播种机等都成功部署到生产一线,丘陵山地拖拉机研制成功,并加快推广应用。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10亿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达63.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75%,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超96%。
储好粮新技术新设备织密大国粮仓“安全网”
种好粮,更要储好粮、管好粮。如何将来之不易的粮食及时收储入库?如何减少损耗?答案是用新技术守好大国粮仓。
粮食安全存储,温度至关重要。在中储粮眉山直属库的智能粮库集中管控平台上,仓房数量、入库数量、粮情状况一目了然。
“36间仓房,每个仓内都布置了上百个温度传感器,可实时监测粮温并上传至管控平台,便于保管员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眉山直属库仓储管理员曾煜晨介绍,粮库运用了空调控温、智能通风、氮气气调等绿色储粮技术,确保粮情稳定、储粮安全,实现了粮食收储全过程、全覆盖的科技监管。
粮食仓储设施水平,直接影响着粮食收储能力和粮食储存安全,是实现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从上世纪的“苏式仓”,到如今的平房仓、浅圆仓以及气膜仓,我国粮仓的变迁史,也是一部粮食安全的升级史。

中储粮新津直属库粮食气膜仓。人民网记者李栋摄
在位于四川成都的中储粮新津直属库,4座气膜仓各存储着7500吨大豆,生产成的食用油可满足8万人一年的需求。
“气膜仓主要应用了仓储信息控制系统、一体化综合控制柜、智能气调、智能通风、粮情监测等科技储粮手段,具有保温隔热性强、气密性更佳的特点。与浅圆仓对比,气膜仓氮气气调作业运行成本可减少30%以上,谷冷通风、空调控温、冬季机械通风运行成本可减少10%。”新津直属库仓储管理科负责人吴晓光介绍,每个气膜仓布设的25根测温电缆共计350个测温点,可将实时数据传输给保管员,及时处理异常情况,抑制害虫滋生和粮食劣变。
从全国层面看,高标准粮仓仓容逐年增加,具备低温准低温储藏能力仓容达到2.2亿吨,比“十三五”期末增加7000万吨。
深加工端稳端牢中国饭碗
把粮食加工好,让人民群众的餐桌更加丰富、更加安全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
粮食进入生产线之前,首先要经过品评师的“考试”。在中粮(成都)粮油工业有限公司的大米事业部,品评组组长李琴正带领组员对大米进行着盲测。
“盲测就是要对气味、外观结构、适口性的逐样打分,经过‘考试’后的大米,其数据会传送到质量与安全部门,然后进行产品开发设计,根据其口感适配不同地区的消费需求。”李琴介绍。
流水线上,经过清理、去壳、筛选后,一袋袋色香味俱佳的大米被机器手臂打包入箱,装上运往各地的货车。

粮食生产线上,一袋袋大米被打包入箱。人民网记者李栋摄
中粮(成都)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大米事业部总经理谢小龙介绍,现有年加工处理量达10万吨的生产线,可满足西南地区百姓餐桌的需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扶优培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引领行业发展的产业链“链主”企业和区域头部企业,做优中小企业,形成生产协同、技术互补、要素共享的企业发展阵型。
“要以好米不贵的产品定位来服务百姓,通过定制化品牌和产品,确保品牌有高度,品质有强度,价格有温度,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谢小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