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调解院正式开业,这事的分量比很多人想象得要重。我刚刷到消息,30多个国家代表齐聚香港,外交部副部长华春莹亲自出席,秘书长也定了——郑若骅,香港前律政司司长,资深大律师,国际仲裁圈里的熟面孔。这班子底子,稳。
问题来了:为什么现在搞一个国际调解院?它的定位是什么?
我们来盘一盘。根据《关于建立国际调解院的公约》,这个机构是全球首个专门以调解为主业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注意关键词:专门、政府间、调解。它不搞强制裁决,也不替代国际法院或常设仲裁法院,而是提供一个中立平台,让争端各方坐下来谈。受案范围很宽:国家之间的纠纷、一国和外国投资者之间的争议,还有跨国企业之间的商事纠纷,都能接。
这背后逻辑其实很清晰。当前国际环境里,单边主义抬头,诉讼和仲裁往往耗时耗钱,还容易激化矛盾。而调解强调自愿、协商、灵活,成本低、效率高,更符合“和合共生”的治理思路。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秦天宝说得准——这是在填补国际法治的机制空白。《联合国宪章》早就把调解列为和平解决争端的优先方式,但一直缺个实体组织来落地。现在,终于补上了这一环。
关键变量在哪?一个是参与国结构。目前公约签署国37个,已批准的8个,包括尼加拉瓜、委内瑞拉、巴基斯坦、肯尼亚等,以亚非拉国家为主。这意味着什么?说明这个平台从一开始就试图推动全球治理更公平、普惠,让更多发展中国家有话语权。它不是西方主导的老路,而是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实践。
另一个重点是选址——香港。这步棋太实了。香港本身是普通法地区,法治环境被国际认可,“一国两制”提供了制度信任。旧湾仔警署改成总部大楼,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象征。李家超讲得很到位:香港要做“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未来这里可能聚集大量国际法律人才、仲裁机构、NGO,带动会议经济、专业服务,甚至酒店餐饮物流,都是实打实的增量。
秘书长郑若骅的角色也很关键。她是技术型官员,懂实务、有国际网络,能确保机构专业性和中立性。她的任命释放一个信号:这个组织要的是实效,不是口号。
目前颗粒度还不够的是具体案件受理机制和资金来源。这些细节没公开,后续怎么运作还得看章程细则。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从5月签约到10月开业,仅用五个月就走完程序,速度罕见。华春莹说这是“顺应时代潮流”,话不虚。
所以,下一步观察什么?一是更多国家是否会加速批准公约;二是首批案件类型和当事方背景;三是香港能否真正形成调解生态圈。如果这几块跑通,国际调解院不只是多一个机构,而是重塑国际争端解决格局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