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MO 2025,中国ADC的“高光时刻”怎么来的?
这次ESMO,中国ADC不再只是“有声音”,而是直接站上了主席论坛的C位。科伦博泰一家就拿了3个LBA,芦康沙妥珠单抗在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二线治疗上,PFS翻倍、OS显著改善,成了全球首个在这个适应症上跑出阳性OS数据的ADC。这可不是简单的“疗效还行”,而是在监管越来越看重总生存获益的当下,交出了一份硬核答卷。
问题来了,为什么是科伦博泰?看数据,它的TROP2 ADC sac-TMT在HR+/HER2-乳腺癌里,PFS从4.1个月干到8.3个月,HR低至0.35,OS趋势更是压到0.33。这种级别的数据,已经不是“有潜力”了,是具备冲击同类最佳的资格。背后靠的是什么?OptiDC™平台。这个平台不光是做偶联,它在抗体选择、连接子稳定性、载荷释放上都做了系统性优化,相当于把整个分子设计的“治疗窗口”给拓宽了。
再看它的HER2 ADC博度曲妥珠单抗,头对头干掉T-DM1,PFS从4.4个月拉到11.1个月,HR 0.39,这差距几乎是碾压级的。而且安全性上,血液学毒性比T-DM1低,间质性肺病发生率只有1.1%。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它不只是有效,还能让患者活得更安全、更久。这款药已经在10月17日获批,成为中国首个覆盖二线及以上HER2阳性乳腺癌的国产ADC。
这么看下来,科伦博泰的打法很清晰:先用成熟靶点打大适应症,用过硬的III期数据建立 credibility;同时布局CLDN18.2这类胃癌大靶点,甚至往双抗ADC、RDC这些下一代技术探。它的管线不是单点突破,而是平台驱动下的矩阵式推进。
百利天恒的iza-bren也值得盯住。EGFRxHER3双抗ADC,在乳腺癌里cORR干到了100%,虽然样本小,但信号足够强。更关键的是,它跟BMS的合作金额最高能到84亿美元,说明国际大厂也认可这个分子的全球潜力。
迈威生物的7MW3711则展示了另一条路——新靶点B7-H3。在食管癌和小细胞肺癌里都看到了缓解,而且用了桥联定点偶联技术,DAR值稳定在4,一致性更好。虽然还在早期,但技术底子不错。
所以,中国ADC的这波崛起,不是偶然。是从早期跟随,走到平台建设,再到用全球高标准临床试验去验证自己的过程。现在拼的,已经不是谁更快,而是谁的数据更扎实、平台更可持续、全球化能力更强。科伦博泰这波三线并进,确实走在了前面。至于后续商业化能不能跟上,临床落地节奏如何,那就是下一阶段的考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