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突然“爆单”,这波是真需求还是资本讲故事?
最近智元机器人放了个大话:远征系列出货1000台,明年要上几千台,营收今年可能翻十倍都不止。更狠的是直接对标马斯克——说已经是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最大的企业。这话听着猛,但咱们得拆一下。
先看订单。智元拿了龙旗科技数亿元大单,优必选和富士康云智汇合作落地交付,智平方也要三年部署超1000台进工厂。这些不是PPT签约,而是明确指向工业场景的实质性推进。问题来了:为什么是现在?因为这批机器人开始进厂了,干的都是高强度、重复性工作。真实产线数据反馈,才是技术迭代的关键燃料。说白了,以前是实验室里跑demo,现在是真刀真枪下车间,闭环开始跑了。
再看产业链准备度。湘财证券提到一个关键判断:未来行业会走向硬件标准化、软件智能化、场景碎片化。这意味着什么?就是核心部件比如无框力矩电机、减速器、伺服驱动这些,正在被像卧龙电驱这样的公司快速国产化并形成量产能力。卧龙还战略入股了智元,说明上下游已经开始深度绑定,不再是松散配套,而是协同开发。这种全链条联动,才可能支撑起所谓“指数级增长”的产能预期。
广交会的情况也佐证了这个趋势。这次展会智能产品超过35万件,手术机器人、具身智能机器人直接成焦点。更有意思的是,美国买家明知道有关税,照样抢着下单,理由很现实——中国机器人的性价比和迭代速度,他们没法 ignore。一个交付机器人哪怕加100%关税,相比本地人力成本还是便宜太多。而且像Kebei Laser的五轴激光机,性能对标欧美,价格只有人家旧款的四分之一。这就是硬实力。
所以,这波人形机器人“爆发”,表面看是订单多了,背后其实是三股力量在交汇:一是国内制造业升级倒逼自动化需求;二是核心零部件国产替代进入收获期;三是海外市场对中国高端制造的接受度完成质变。以前靠低价,现在靠高性价比+快迭代+完整生态。
那挑战在哪?场景碎片化意味着没有通吃方案,每条产线都得定制化适配,对软件能力和工程服务要求极高。能不能规模化,不光看出货量,更要看单台运维成本和客户复购率。
目前来看,工业端验证期已到,下一步就看谁能把“能干活”变成“算得过来账”。如果明年几千台真落地运行,且客户愿意续单,那才是真正杀出了一条商业化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