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交出了一份稳中有进的“成绩单”。初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015036亿元,同比增长5.2%,经济运行保持总体平稳。尽管三季度增速有所回落至4.8%,但在复杂外部环境下,这一成绩来之不易。从消费、投资到产业升级,一系列宏观政策持续发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为全年实现预期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消费成为主引擎,服务与商品双轮驱动
今年,促消费政策成效显著,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5%,比去年全年提升9个百分点,继续发挥“主引擎”作用。这背后是“两新”政策——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强力推动。相关部门已分四批下达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各地扩围加力。数据显示,前三季度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家具、文化办公用品等品类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5.3%、21.3%和19.9%。同时,服务消费表现亮眼,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5.2%,快于商品零售额增速。假日经济也释放活力,中秋国庆假期国内出游达8.88亿人次,演唱会、音乐节等活动人气高涨,彰显了内需潜力正在有序释放。
工业升级步伐加快,新质生产力加速成长
在制造业领域,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9.7%和9.6%,远高于整体工业水平。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占工业比重已达16.7%,集成电路、电子专用材料等行业增加值增速超过20%。智能化方面,工业机器人、机器人减速器产量分别增长29.8%和1.2倍;绿色化方面,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量分别增长29.7%和46.9%。这些数据表明,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正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动能转换。国家统计局指出,前三季度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14.0%,成为拉动投资的重要支点,反映出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和技术升级的迫切需求。
宏观政策持续显效,实现全年目标有支撑
虽然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内结构调整压力加大,但我国经济展现出强大韧性。国家统计局多次强调,“稳”的格局、“进”的势头、“韧”的特性没有改变。从先行指标看,9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连续两个月回升,10月上旬部分工业品价格回暖,均释放积极信号。资本市场也更趋活跃,前三季度沪深两市股票成交额同比增长106.8%。展望四季度,财政政策有望继续发力,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专项债加快落地,重点支持设备更新、民生改善等领域。专家认为,随着政策协同性和针对性增强,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有基础、有支撑,但也需要付出艰苦努力,特别是在稳定预期、深化关键改革方面仍需持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