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GDP增长5.2%,这个数据一出来,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还行”。但咱们干这行的,看数据不能只看表面,得拆开揉碎了看背后的结构和趋势。
先说结论:经济“稳”的格局没变,但“进”的动能在切换。简单讲,老引擎比如房地产还在拖后腿,但新引擎比如高技术制造、服务消费、设备更新已经顶上来了。
来看几个关键点。
第一,三产扛大梁。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率60.7%,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速11.2%,租赁和商务服务涨9.2%。这说明什么?不是靠盖楼拉经济了,而是靠服务、靠科技、靠数智化在撑着。特别是网上零售额增长9.8%,服务零售额增长5.2%,明显快于商品零售。政策推动的“两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大规模设备更新,效果也在显效。汽车以旧换新申请量破830万份,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涨14%,都是实打实的需求释放。
第二,制造业在升级。工业增加值增长6.2%,但亮点不在传统行业,而在高技术端。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分别增长9.7%和9.6%,占比持续提升。更具体的,集成电路制造涨22.4%,电子专用材料涨20.5%,新能源汽车产量涨29.7%,动力电池涨46.9%。机器人减速器产量翻倍,工业机器人涨29.8%。这些不是靠补贴堆出来的,而是产业链成熟、技术迭代、全球竞争力提升的结果。说白了,中国制造正在从“代工”转向“智造”。
第三,房地产还在探底。开发投资降13.9%,销售面积降5.5%,销售额降7.9%。一线城市房价继续环比下跌,虽然降幅收窄,但市场信心还没完全回来。不过也有亮点,上海土拍里徐汇滨江地块楼面价冲到14.85万/㎡,说明核心城市优质资产依然抢手。深圳二手房单周录得量创半年新高,可能意味着局部市场开始筑底。
第四,政策在发力。3000亿超长期特别国债分四批下达,重点打向以旧换新和“两重”项目(重大工程、重要领域)。资本市场也活跃,沪深两市成交额同比增106.8%,说明钱在动,信心在修复。央行LPR连续五个月不变,流动性保持宽松,为后续逆周期调节留了空间。
所以,问题出在哪?三季度增速回落到4.8%,主要还是外部环境复杂叠加国内结构调整阵痛。但这不是失速,而是换挡。国家统计局说了,“新质生产力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这句话很关键——我们正在换一个新的增长引擎。
接下来怎么看?四季度拼的是政策落地效率和内生动能接续。只要设备更新、服务消费、高技术产业这三条线不掉链子,全年目标有基础、有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