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南民族大学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使命担当,牢记“国之大者”,锚定发展方向,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鲜明主线贯穿于办学治校全过程,构建起独具特色的研究生育人新体系,书写了民族高校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理念革新:强化政治引领,把稳育人方向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念革新是育人体系转型的根本前提。学校办学治校、育人育才等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经理论学习、专题研讨与实践探索,明确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育人导向,实现从传统“以管为主”向现代“管建并重”的战略升级。
调优学科:重构专业布局,夯实育人根基
学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和办学治校的重要理念,坚持以“融”为导向、以“共同性”为原则,突破固有的思维方式和办学模式,以学科建设为抓手,成立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交叉学科博士学位点,系统优化民族学专业方向8个,通过平台引领、师资转型推动其他相关专业对接融合主线任务。
育才赋能:创新培养模式,重塑关键环节
专业的课程体系与优质的培养模式是增强育人实效的关键载体。学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本预科、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成立教研中心,精心选聘教研团队,坚持以国家级“金课”质量标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通识课程建设。持续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专业课程体系与交叉课程群,贯穿育人全程。创新研究生分类实践培养体系:人文社科专业以智库为牵引,构建起贯通理论研习、沙龙指导与调研实践的全流程培养模式;理工科专业聚焦科技赋能,依托校政企平台服务中西部生态建设,实现知识、能力与价值塑造的深度融合。
严考实评:健全质量体系,树立鲜明导向
评价体系是育人方向的“指挥棒”与培养质量的“压舱石”。学校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主线,构建多层次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纳入导师遴选与考核、学生评奖评优等工作,实施构建覆盖招生、培养、教学、科研与学位授予全流程的质量保障闭环,实现育人成效可量化、可追溯、可持续提升。
近5年来,中南民族大学培育出了大批优秀毕业生,涌现“西部之光”访问学者等典型,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改革成效稳居全国高校第一方阵。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为民族高校铸魂育人持续贡献力量。
数据来源:中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