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中国在绿色转型的道路上大步迈进,不仅让国内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贡献了关键力量。从荒漠中崛起的巨型光伏基地,到遍布全国的新能源产业链,再到引领全球的清洁能源技术输出,中国的绿色创新正在重塑自身,也深刻影响着世界。我看到这些成就时,不禁感叹:这不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一场关乎未来的深刻变革。
绿色能源版图的壮阔扩张
“十四五”以来,中国的绿色能源建设如同在神州大地上铺展一幅宏大的生态画卷。如果把五年间新增的光伏板全部铺开,总面积可以覆盖53万座足球场;而新增的风机叶片连起来,长度相当于从中国最东端到最西端走一个来回。这一组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数据,生动展现了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惊人速度。2024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3.46万亿千瓦时,约为“十三五”末的1.6倍,全社会用电量中每3度电就有1度来自风电、光伏等绿电。在西部广袤的“沙戈荒”地区,昔日荒芜的土地如今已成为蓝色光伏的海洋,九大清洁能源基地中有七个布局于此,形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
非化石能源比重稳步提升
中国的能源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已达19.8%,提前接近“十四五”规划设定的20%目标。前三季度,清洁能源发电占比达35.3%,其中太阳能发电增速高达24.2%,风电增长10.1%,核电增长9.2%,而火电和水电则略有下降,显示出能源结构优化的明确趋势。与此同时,我国能源自给率进一步提高,煤炭、天然气进口量均呈下降趋势,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稳步增强。这一切表明,中国正以坚实的步伐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构建起更加安全、清洁、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全球绿色治理的引领者
中国的绿色成就不仅惠及本国人民,更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深远影响。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指出,中国显著提升了清洁能源技术的可及性与可负担性。过去十年,中国推动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成本分别下降超过60%和80%,出口的风电和光伏产品累计为其他国家减少碳排放约41亿吨。从迪拜的零能耗降温系统,到南非的光热电站,再到基里巴斯的“光伏+直饮水”项目,中国已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合作。同时,中国建成全球最大碳市场,推动达成“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并设立“昆明基金”,展现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正如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埃里克·索尔海姆所言,中国为世界绿色转型提供了关键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