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这五年,我们到底干了什么?不看不知道,一看数据确实吓一跳。我一直在盯能源和绿色产业这条线,说实话,很多节奏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而是实打实压着节点在推。现在回头看,几个关键动作已经把格局定下来了。
先说最硬的指标。2024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冲到19.8%,离20%的目标就差一步。这个数字背后是什么?是过去五年清洁能源发电占比从不到30%干到了35.3%。更狠的是光伏和风电,太阳能发电增速一年干出24.2%,规模以上并网容量直接翻了几倍。如果把新增的光伏板全铺开,能盖住53万座足球场——这不是比喻,是真实面积换算。西部那些“沙戈荒”基地,现在全是蓝色海洋,连骆驼都快不认识地盘了。
问题来了,发这么多电,怎么消纳?这里就得提“源网荷储”这套组合拳。7月份全国用电负荷创新高,但没出现大面积缺电,靠的就是电网调度能力和跨区域输电。西电东送电量涨了70%,现在东中部五分之一的电来自西部绿电。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真正在构建一个动态平衡的能源系统,不是光拼装机量,而是让整个体系跑起来。
再往下拆,产业链才是根本。中国现在有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风电光伏出口累计帮其他国家减碳41亿吨。这不是简单的卖产品,是你把技术成本砸下去了——十年间光伏和风电成本分别降了80%和60%以上。国际能源署都说,中国提升了清洁能源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这话听着官方,但意思很直白:你让别人也用得起绿电了。
另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是碳市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经稳定运行,这不是摆设,是在给企业传导压力。再加上“双碳”政策工具不断出台,地方和企业的转型动作才会跟上。像塞罕坝、余村这些案例,表面是生态项目,实则是整套绿色经济模型的输出,连斯里兰卡林业局的人都专门来学。
所以,关键变量在哪?在我看来,下一步要看两个事:一是新型储能怎么突破,现在规模已经是世界第一,但商业化路径还得跑通;二是绿电如何进一步替代工业用能,尤其是钢铁、化工这些高耗能行业。目前颗粒度还不够,具体打法还没看到。
这么看下来,“十四五”的成绩不是单一领域的突破,而是能源生产、传输、消纳、制度设计一整套体系的协同推进。接下来“十五五”,真正的挑战才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