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科学家从嫦娥六号带回的月壤样品中挖出了一条“天外信使”的线索——首次识别出CI型碳质球粒陨石的撞击残留物。这项由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团队主导的研究,不仅揭开了太阳系物质迁移的新篇章,还可能改写我们对月球水资源来源的认知。相关成果已于2025年10月21日凌晨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瞬间引发学界关注。
CI型陨石:藏在月壤里的“稀有访客”
这次发现的主角是CI型碳质球粒陨石,它被称为陨石中的“大熊猫”,因为在地球上的自然陨石记录中占比还不足1%。这类陨石富含水和有机质等挥发性成分,其母体小行星主要分布在外太阳系的小行星带。由于地球有大气层和活跃的地质活动,这些脆弱的“天外来客”大多在坠落过程中被烧毁或风化,难以保存完整。而月球不同,它没有大气、也没有板块运动,就像一个沉默的“天然档案馆”,忠实地记录着数十亿年来太空撞击的历史。正是借助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采集的珍贵样品,科研团队才能在这片寂静之地找到这些微小却意义重大的残留碎片。
重建太阳系的“快递路线图”
研究团队通过对月壤进行岩相学分析,并结合橄榄石的微量元素与氧同位素测定,确认了这些碎片正是CI型陨石撞击后熔融快速冷却形成的结晶产物。更关键的是,统计显示这类陨石在月球表面的出现频率远高于地球,这意味着碳质陨石对地月系统的撞击贡献可能长期被低估。这一发现直接挑战了以往关于内太阳系物质分布的传统模型,证明了外太阳系的物质可以通过小行星迁移等方式大量进入内太阳系,刷新了我们对太阳系物质迁移机制的理解。
月球上的水,可能是“撞”来的?
最让人兴奋的推论来自对月球水来源的新解释。过去在月球样品中检测到具有正氧同位素特征的水,来源一直成谜。而现在,研究人员大胆提出:这些水很可能就是CI型陨石带来的。因为这类陨石本身就富含挥发性成分,包括水分子和有机物,当它们以高速撞击月球时,虽然大部分会汽化或嵌入熔融物中,但仍有可能将水分“播种”到月壤里。如果这个理论成立,那意味着月球上的水资源并非完全来自太阳风或内部脱气,而是部分源自遥远外太阳系的“星际投递”。这不仅为未来的月球原位资源利用提供了新思路,也为探寻生命前驱物质的宇宙起源增添了有力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