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抢发科创债,图啥?
这波券商扎堆发科创债,规模快600亿了,还有上千亿额度在路上,不是赶场凑热闹,是真有算盘在打。
先看数据:43家券商已发598.7亿,清一色都是政策落地后动起来的。5月初央行和证监会联手放闸,允许券商这类机构自己发科创债,口子一开,反应最快的就是头部那几家。招商证券100亿、中信证券97亿、国泰海通59亿,梯队拉得明明白白。中小券商也在跟,但基本是5亿、10亿地试水,规模上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问题出在哪?信用和成本。
现在发债,票面利率最低干到1.64%,中信证券部分品种1.69%,比普通公司债平均1.88%还低。这意味着什么?同样是借钱,贴着“科创”标签的债,市场愿意给更低利率。为啥?政策背书+高信用主体双重加持,买方机构认这个逻辑。银行、基金抢着认购,有的认购倍数超过7倍,说明资金端认可这种模式。
那券商图什么?表面是响应科技金融号召,背后其实是低成本融资的实利。
这些钱去哪儿了?募集说明书里写得清楚:不低于70%要投向科技创新领域,形式包括股权、债券、基金投资等。但注意,剩下30%可以用来补充营运资金。也就是说,这笔钱本质上还是变相降低了券商的整体融资成本,哪怕只有一部分真正流向硬科技企业,它也撬动了更大的资金腾挪空间。
期限结构也值得琢磨。目前3年期是主力,占比近五成。为什么是3年?太短,匹配不了科技企业的研发周期;太长,券商自己扛不住流动性压力。3年是个折中点——既能锁定低利率环境,又不至于让资产负债表承压过大。不过田利辉提到一个趋势:未来可能往5到10年拉长。国泰海通已经试水了10年期品种,如果后续配套机制跟上,比如科创债ETF扩容、做市增强,长期限债券的流动性顾虑才会真正缓解。
眼下还有一个新变量:科创债ETF。第二批9月底上市后,已经开始增持券商发行的个券,华西证券统计显示,部分新券被增持超3.5亿。这意味着二级市场开始形成闭环,不再是单纯靠一级发行撑场面。
所以,关键点就在于——这轮科创债热潮,表面上是支持科技企业,实际上是在重构券商自身的融资生态。头部券商借政策东风,拿到便宜钱,一部分输血科技,一部分反哺自身业务,比如做市、承销、风险对冲。中小券商暂时只能跟着发小规模品种,想突围,得看谁能结合区域产业特色打出差异化。
下一步怎么走?注册额度已有1148亿,但还没用完。什么时候加速提款,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长期限品种的接受度能不能提升;二是交易机制能不能让这些债真正“活”起来。不然,再多额度也只是账面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