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三季度GDP增长5.2%,这个数字放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里头,确实不算低。外部环境这么复杂,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冲突不断,咱们还能稳住阵脚,甚至在一些关键领域实现突破,说实话,不容易。我看了这组数据,第一反应是:表面看是个“稳”字,但往里深挖,其实是“进”和“韧”在撑着场面。
消费这块儿,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高达53.5%,比去年全年还提升了9个百分点,主引擎作用一点没含糊。特别有意思的是服务零售额同比涨了5.2%,跑赢了商品零售总额4.5%的增速。这说明啥?老百姓不光买东西,更愿意为体验、为服务买单了。背后当然有政策推动——3000亿超长期特别国债分四批下来,搞以旧换新,家电、家具、办公用品这些品类零售额动辄两位数增长,有的甚至超过20%。这不是简单刺激,而是把钱精准打到了痛点上。
再说工业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2%,听着平稳,可结构上已经悄悄变了天。装备制造业同比涨9.7%,高技术制造业涨9.6%,占整个规上工业比重接近36%,连续31个月过三成,压舱石地位越来越稳。更亮眼的是产品层面:工业机器人产量涨近三成,服务机器人涨16.3%,新能源汽车涨29.7%,动力电池更是猛增46.9%。这些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制造”,而是智能智造、绿色制造的真实落地。连集成电路、电子专用材料这些卡脖子领域,增速都上了20%,说明技术攻坚已经在产出端显现成效。
资本市场也活跃起来了。沪深两市股票成交额同比增长超过一倍,这不只是交易热闹,更是信心回暖的信号。再加上制造业PMI连续两个月回升,10月上旬工业品价格也在反弹,企业盈利预期正在改善。这些高频指标加在一起,让人感觉经济循环的脉搏比上半年有力多了。
国家统计局反复强调“实现全年目标有基础有支撑”,这话我没觉得是官话。从政策储备看,财政发力还在路上,专项债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继续释放效能,房地产企稳态势也在巩固。更重要的是,新质生产力真正在转化成现实动能。人工智能、数字经济、高端制造不再是概念,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产品和产业增量。民营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已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近一个点,专利转化效率也在提升,市场力量正被有效激活。
当然,也不能盲目乐观。三季度增速回落到4.8%,毕竟内外压力还在,结构调整阵痛期不会一下子过去。但整体来看,中国经济的底盘没松,新动能接棒的速度比想象中快。只要政策能持续聚焦内生动力培育,不搞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浇灌那些真正有技术、有潜力的领域,全年目标收好官,明年开局打基础,是有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