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美外长通了电话,为普京和特朗普的第二次峰会做准备。这事表面看是外交动作,但背后几个关键点得盘一盘。
先看基本事实:10月16日,普京和特朗普通了两个半小时电话,双方同意在布达佩斯见第二面。没定具体日期,但已经启动筹备程序。紧接着20日,拉夫罗夫和鲁比奥(应为 Rubio,美方拼写为 Marco Rubio)通话,讨论怎么落实领导人之间的共识。俄方用的词是“建设性”,美方也确认了这次沟通,说明至少流程上是顺畅的。
问题来了,为什么选布达佩斯?
克里姆林宫直接说了,因为匈牙利总理欧尔班跟特朗普和普京关系都不错。这不是客套话,是实情。欧尔班一直反对西方对俄制裁,还公开说过“俄罗斯已经在乌克兰赢了”。这种立场,在欧盟内部属于少数派。但恰恰因为他能同时跟两边说话,成了合适的中间人。美方愿意接受这个选址,说明特朗普团队现阶段更看重对话渠道的畅通,而不是拘泥于盟友体系的情绪。
这次峰会的目标也很明确——谈乌克兰问题的“可能和平方案”以及改善双边关系。但这里有个结构性矛盾: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主动表态,说如果邀请他,他可以参与三方会晤,或者搞穿梭外交。可截至目前,无论是俄方还是美方的官方通报里,压根没提他的名字。上次8月阿拉斯加会谈,他就被排除在外,这次大概率还是旁观者。
更微妙的是地点象征意义。1994年,乌克兰在布达佩斯签署协议,放弃核武器,换取美英俄对其领土完整的保障。结果2014年克里米亚、2022年全面战争,这份承诺被视为落空。现在俄乌冲突的调解谈判又要回到同一个城市,泽连斯基说“另一个‘布达佩斯’不会是好事”,这话不只是情绪表达,而是提醒所有人:安全保证一旦失效,后果很严重。
法国总统马克龙倒是表态欢迎峰会,但强调欧洲和乌克兰必须参与。这其实反映了欧洲核心国家的焦虑——他们担心美俄私下达成某种妥协,拿乌克兰领土换战略缓和,而自己被架空。
所以,这场峰会能不能推动停火,目前颗粒度还不够。关键是,美方到底想不想让乌克兰成为谈判方?还是只把基辅当执行方?从现有信息看,特朗普政府似乎更倾向直接与莫斯科对话,绕开复杂的多边机制。这种打法效率可能高,但风险也大,容易变成“大国决定小国命运”的老剧本。
这么看下来,真正的变量不在布达佩斯,而在华盛顿和基辅之间能否就谈判底线达成一致。否则,谈得再热闹,也只是程序性推进,难有实质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