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三季报出炉,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5.2%,交出了一份在复杂环境下难能可贵的答卷。尽管三季度增速略有回落至4.8%,但整体经济“稳”的格局、“进”的势头和“韧”的特性依然稳固。从宏观数据到微观动能,新质生产力加速成长、消费贡献率大幅提升、外贸展现强劲韧性,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与此同时,内需偏弱、民间投资低迷等挑战也提示着政策加力的必要性。站在全年收官的关键节点,中国经济正以新动能应对新压力。
新质生产力点燃增长新引擎
我看到,以人工智能、高端制造为代表的“含新量”正成为中国经济最亮眼的增长极。前三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其中集成电路、电子专用材料制造分别增长22.4%和20.5%。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产量更是分别飙升29.8%、40.5%和98.0%。这些数字背后,是科技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无论是天问二号成功发射,还是全球首台原位可变径盾构机下线,都彰显了中国在前沿领域的突破能力。国际机构也注意到这一趋势,摩根士丹利指出,中国出口越来越多的是高精尖的资本品,在智能驾驶汽车、锂电池、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已形成先发优势。新质生产力不仅拉动了工业生产,更在重塑中国的全球价值链地位。
消费与外贸:一内一外双轮驱动
消费和外贸构成了中国经济的两大支柱。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5%,比上年全年提升9个百分点,主引擎作用愈发凸显。这背后是“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分四批下达,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截至9月10日,全国汽车以旧换新申请量已突破830万份,高能效家电、智能产品销量持续高速增长。与此同时,外贸在逆境中展现出强大韧性。9月进出口同比增长8%,出口增长8.3%,超出市场预期。“新三样”强势发力,市场多元化策略见效,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东盟、非洲等地的出口大幅增长,有效对冲了传统市场风险。瑞银认为,中国不仅是出口大国,更是亚洲地区需求的核心驱动力。
结构分化与政策加力并存
然而,经济运行也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分化。“产强需弱、外需强内需弱、新经济强旧经济弱”成为当前主要特征。9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达6.5%,创三个月新高,但社会零售总额增速放缓至3.0%,固定资产投资当月同比甚至录得-8.4%。房地产和基建等传统领域持续走弱,9月房地产投资同比降幅扩大至-21.3%。面对这一局面,新一轮稳增长政策正在发力。近期已推出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用于补充重大项目资本金,并下达新一轮财政资金支持消费。专家普遍认为,实现全年5%左右增长目标有基础有支撑,但也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未来政策核心将聚焦财政加力、货币宽松,以及更大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从而巩固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