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新旭腾要搞灵巧手,这事乍一看挺热闹,但咱们得冷静盘一盘:这到底是战略布局,还是小打小闹的“试水”?
先看事实。公司公告说,和上海清宝合资成立一家叫“旭清灵动”的公司,注册资本1200万,明新旭腾出780万现金,占65%;对方拿知识产权作价420万,占35%。表面看是控股了,但关键问题来了——这420万的知识产权到底啥成色?
根据评估报告,这项机械手生产技术按成本法评估值526万,公司参考这个数定了420万出资额。听着好像有依据,可风险提示里说得明白:这些专利还在实质审查阶段,能不能批下来还不一定,更没经过实际生产验证。也就是说,技术能不能落地、有没有产业化能力,全是未知数。
再看合作方上海清宝,成立于2022年,目前净资产负570万,负债率超过150%,两年亏了快两千万。这种状态的企业,虽然创始人王磊在机器人领域有些背景,但它自身的持续经营能力本身就存疑。它能给合资公司带来多少实质性支持?尤其是后续的技术迭代和核心人员保障,恐怕很难让人放心。
而明新旭腾自己呢?公告里坦白得很:在灵巧手领域,目前没有任何技术、人才储备和产业化经验。主业还是汽车内饰材料,这次780万的投资用的是自有资金,规模很小,定位就是“试水型投资”。说白了,就是不想错过风口,又怕踩坑太深,所以拿点小钱试试水。
控制权方面,明新旭腾占股65%,董事会三席派两席,董事长也由自己人担任,重大事项需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通过——这意味着它掌握绝对主导权。协议还写了,如果短期目标没达成,它可以定向减资甚至解散公司。这说明什么?说明这笔投资设计了退出机制,本质上是一次有限风险暴露下的外部孵化尝试。
这么看下来,这件事的核心逻辑不是“转型”,而是“卡位”。新能源车产业链这几年内卷严重,传统零部件企业都在找第二曲线。具身智能、机器人灵巧手听起来是高附加值赛道,但技术门槛极高。明新旭腾选择通过关联方合作切入,既利用了实控人庄君新对上海清宝的潜在影响力,又用小资金撬动可能性,同时把风险锁死。
问题是,光靠一个未落地的技术和一家自身难保的合作方,合资公司能不能跑起来?团队怎么建?研发体系怎么搭?市场在哪?这些都没看到具体路径。
结论很清晰:这不是一场豪赌,而是一次谨慎到近乎保守的探路。短期对公司业绩几乎没影响,长期能走多远,取决于技术转化和运营的实际进展。目前颗粒度还不够,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