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签了个关键矿产协议,这事到底有多大?
特朗普今天跟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在白宫吃了顿饭,顺便把关键矿产和稀土的协议给签了。表面看是常规外交动作,但结合最近全球供应链的紧张态势,这步棋背后有东西。
问题出在哪?美国对中国的稀土依赖太深了。虽然嘴上不说,但现实摆在那儿——中国控制着全球八成以上的稀土加工能力。哪怕你矿挖出来,还得送过来提纯。这种卡脖子的局面,从拜登时期就开始想办法破,现在特朗普重新上台,显然打算接着干,而且手法更直接。
这次协议的核心信息来自彭博的报道:美国和澳大利亚已经谈了四五个月,现在落地。阿尔巴尼斯说,这是一个85亿美元的“管道”,马上就能启动。特朗普更夸张,说一年后我们会有“多到不知道怎么处理”的关键矿产和稀土。这话听着像吹牛,但重点不在数量,而在方向——美国要拉一个替代性供应链,而澳大利亚就是第一块跳板。
为什么选澳大利亚?它不仅是全球第四大稀土资源国,更重要的是,它是目前唯一拥有重稀土生产能力的非中国国家,靠的是 Lynas 这家公司。重稀土在军工、高端电机里都是刚需,战略价值极高。所以这次合作不光是商业行为,更是地缘层面的对冲布局。
另一个信号是,早在访问前,十几家澳大利亚矿业公司就跑到华盛顿,跟美国各路官员闭门开会。消息说美方提出想拿“类股权”方式介入这些企业,也就是不只是买货,而是直接参股甚至控股上游资产。这说明美国的策略变了:不再满足于事后采购,而是要前置锁定资源权益。
不过有个关键点目前颗粒度还不够——这个85亿美元的具体投向是什么?是基础设施、加工厂,还是直接注资矿企?有没有涉及技术转移或融资安排?这块信息是缺失的。另外,澳大利亚国内审批、环保阻力、原住民土地争议这些老问题也没看到应对方案。
这么看下来,短期象征意义大于实质落地,但方向非常明确:美国正在系统性地重构关键矿产的供应网络,而澳大利亚是目前最成熟的选择。下一步得盯住两个变量:一是美国资本是否真的开始大规模入股澳洲矿企;二是中国会不会进一步调整出口管制作为反制。
这事能不能跑通?还得看执行力。毕竟从协议到投产,少说得三五年。但至少现在,牌已经亮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