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均胜电子新拿下的50亿订单,市场反应很平静,其实挺有意思。我们来盘一盘。
子公司新获客户定点,提供智能辅助驾驶域控制器、智能座舱多联屏这些产品,全生命周期订单约50亿元,2026年底开始量产。这单子不算小,但公司明确说了,对今年业绩没重大影响。这说明什么?项目还在早期,离贡献利润还有段时间。
往前看,均胜的模式一直很清晰:靠并购起家,整合全球资产。从德国普瑞、美国KSS到日本高田优质资产,几次大收购让它快速跻身全球汽车安全系统第二的位置,同时在汽车电子领域铺开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新能源管理这些业务线。这种打法在行业上升期能迅速做大规模,但问题也明显——商誉高企、负债沉重、现金流紧张。财报显示,有息负债260亿,年利息支出约11亿,常年占净利润一半以上,净利率只有不到3%,这就决定了它是个“赚得多、落袋少”的生意。
更关键的是,它的汽车电子业务虽然布局广,但盈利能力一直被德赛西威压着一头。同样是做域控制器,德赛西威毛利率24%以上,均胜这边只有18%左右。为什么?海外工厂成本高,客户以德系为主,议价空间小,叠加“年降”压力,利润空间被不断挤压。
那现在看点在哪?一个是整合后的业绩修复。过去几年受疫情、缺芯、原材料上涨影响,汽车安全业务一度亏损,但2022年后逐步扭亏,毛利率回升,说明整合能力在兑现。另一个是新增长点——机器人。今年9月,均胜发布了机器人AI头部总成、全域控制器、能源管理方案,和智元机器人、银河通用这些头部企业已经送样或批量供货。逻辑是把汽车上的域控、HMI、BMS技术迁移到人形机器人上,走部件总成路线。
但目前机器人业务营收占比不到0.1%,短期难改基本面。资本市场炒的是预期,股价今年涨了不少,估值到了47倍,远超行业平均。这背后其实是把机器人想象空间提前 pricing in 了。
所以,这笔50亿订单,本质是主业的正常节奏。真正决定均胜未来天花板的,不是又拿了个车厂定点,而是两个变量:一是高负债、低净利的财务结构能不能持续优化;二是机器人这条新曲线,能不能从0.1%真正跑出来。现在说反转还早,至少得看到机器人业务形成稳定毛利率,或者汽车电子毛利率追平德赛西威,才算迈过关键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