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斯迪克和雷电微力两家公司几乎同步披露高管减持完毕的公告,时间点也都在10月中下旬,表面上看是例行信息披露,但背后有几个关键细节值得我们盘一盘。
先看斯迪克。金闯作为实控人,这一轮合计减持了2.938%的股份,总股数超过1300万股,其中大宗交易占比接近七成,价格区间集中在20.84到28.41元之间,明显低于集中竞价的均价。这说明什么?说明他更倾向于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出货,对二级市场冲击小,接盘方可能是有明确承接意愿的资金。而杨比和蒋晓明两位董事的减持规模相对较小,加起来不到0.1%,属于常规性套现,且股份来源主要是股权激励和集中买入,属于正常兑现。
重点在于,金闯减持后仍持有31.48%的股份,控制权完全稳固。公告里也明确说了,不会导致控制权变更,合规性上也没问题,预披露、比例限制都走完了流程。但一个实控人大幅减持近3%的股份,哪怕不涉及控制权,市场还是会本能地解读为“信号”。尤其是在当前这个位置,股价是否处于阶段性高位?减持周期从7月延续到10月中旬,横跨三季度,显然是个有计划的动作。
再看雷电微力。五位董监高合计减持约0.1075%,总股数不到26万股,规模小得多。而且全部是通过集中竞价完成,均价在51到57元之间,基本是在7月底到8月初集中完成的。有意思的是,这些人减持的股份来源清一色是股权激励归属的股份加上转增股本。这意味着什么?这些股份本身就是激励性质,锁定期一过,按惯例就会有部分套现需求。这种减持更像是“规则内的正常流动”,而不是对公司前景的否定。
两家公司对比来看,斯迪克这边是实控人带头减持,量级大、方式多样;雷电微力则是管理层小范围、标准化的激励兑现。虽然公告都说“不影响治理结构”,但市场感知肯定是不同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都选在这个时间点完成减持?一个是7月预告、10月完成,另一个是6月预告、10月到期。说明这两拨减持计划都是年中制定的,执行周期覆盖了三季度末到四季度初。这个时间段很微妙——业绩窗口期刚过,年报和三季报的风险释放得差不多了,股价如果有反弹,正好是合适的离场时机。
目前颗粒度还不够判断背后的动机是否涉及战略调整或资金安排,但可以确定的是,这类集中披露不是巧合。它反映了一个现实:在合规框架下,重要股东正在有序进行资产配置调整。至于后续会不会有进一步动作,比如其他股东跟进,或者公司层面出台维稳措施,就得看接下来的公告节奏了。
所以,关键点就在于,减持本身合法合规,但实控人级别的动作,永远不只是数字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