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有点意思。工信部最近牵头开了个水泥行业稳增长的会,拉了一圈大厂和协会坐下来谈,说白了就是给行业“止血”。水泥这行当,这几年日子不好过,2022年到2024年效益一路往下走,需求连着四年大幅下滑,但产能却因为技术提升和管理优化,实际产量远超备案数字,供需严重错配。现在终于动真格了,要求所有骨干企业在2025年底前,把那些超出项目备案的产能,统统拿出置换方案,目标就一个:让实际产能跟备案产能对上号。
我一听这个要求,就知道不是简单“报个数”那么简单。背后打的是组合拳——严禁新增、规范现有、淘汰落后,三管齐下。过去有些企业靠技改偷偷扩产,表面合规,实则加剧内卷。现在政策堵上了这个口子,谁也别想再“暗度陈仓”。更狠的是,行业协会还得牵头做区域市场供需研究、组织错峰生产、调研各地区平均成本,目的就是防止低于成本价倾销。说白了,就是要打破“谁便宜谁赢”的恶性循环,把竞争从价格战拉回到质量、技术、绿色低碳这些正道上来。
你看看这次参会的企业名单,海螺、金隅、华润、华新、天瑞……几乎全是行业龙头,说明监管层已经意识到,破局的关键在头部。中国建材集团“十四五”期间清掉了200多条能耗超限的生产线,现在又要在2025年底前完成重点区域的超低排放改造,这就是在用存量换质量。他们现在搞“无机+有机+复材”的产业矩阵,新材料撑起了利润新增长点,反观一些还在拼规模的小厂,恐怕连生存都成问题。
《工作方案》里还提了个具体目标:2026年绿色建材营收超3000亿元。2024年才2100亿,两年要冲上去,节奏不慢。绿色建材、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现在已经是行业增长的新动力,再加上“好房子”建设、城市更新这些新需求,传统建材企业要是还只盯着水泥罐子,那真是没看清大势。
这轮调控,表面是控产能,实则是推转型。政策给的时间窗口很紧——2025年底,差不多就剩一年出头。能在这段时间里完成产能合规、实现绿色转型、布局新赛道的,才有资格参与下一阶段的竞争。至于那些指望再熬一熬、等市场回暖继续冲量的企业,怕是要被时代甩得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