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球供应链的神经又被触动了。中国9月份稀土磁体出口环比下降6.1%,结束了此前连续三个月的增长势头,这一数据引发了市场对供应稳定性的广泛担忧。更让人紧张的是,中国商务部近期还扩大了稀土出口许可制度,似乎正在重新祭出“稀土牌”作为贸易博弈的筹码。与此同时,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正赶赴华盛顿,准备向特朗普总统推销本国丰富的稀土资源,试图成为西方摆脱对中国依赖的关键替代方案。
中国收紧出口引发全球焦虑
中国9月稀土磁体出口降至5774吨,较8月七个月高点回落,尽管同比仍增长17.5%,但环比下滑已让市场嗅到风向变化。德国、韩国、越南、美国和墨西哥是主要进口国,但对美出口单月骤降28.7%,而对越南和荷兰的出口则大幅上升,这可能反映出企业通过第三国转运规避风险的策略。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北京此举是对中美新一轮关税威胁的回应,也意味着其可能违背6月与美国达成的缓和关键矿产流动的协议。EIU分析师Chim Lee指出:“中国清楚自己握有国际贸易谈判中的关键牌。” 尽管中方称民用用途出口将获批准,但 Eurasia Group 的 Dan Wang 担忧,民用商业用户仍可能被卷入针对美国防企业的限制之中,从而加剧全球对关键工业原料获取的不安全感。
澳大利亚积极争取成为“替代方案”
面对中国的控制升级,澳大利亚正主动出击。总理阿尔巴尼斯携资源部长访美,目标明确:推动与美国达成关键矿产合作协议,并确保AUKUS核潜艇计划不受影响。澳方强调其拥有“等于元素周期表”的资源潜力,大使陆克文更是直言:“我们有世界上最大最好的矿业公司。” 他提出,通过双边投资,澳大利亚可满足美国30到40种关键矿产需求,尤其是加工后的稀土产品。市场对此反应热烈,像 Lynas Rare Earths Ltd 这样的矿业股在过去一年上涨超150%。更有消息称,美国政府正考虑以“股权式投资”方式直接介入澳大利亚矿业项目——这种模式并非首次,日本就曾在2011年和2023年两次注资Lynas以保障自身供应安全。
全球“去风险”趋势加速但挑战重重
中国的出口管制已具“长臂管辖”特征:从12月1日起,凡使用中国稀土技术或含一定比例中国来源稀土的海外制造产品,都将纳入出口管控范围。然而,摩根士丹利指出,中国缺乏类似美国那样成熟的全球合规执行体系,要在全球范围内追踪下游产品使用情况难度极大。尽管如此,这种威慑仍在推动各国加快行动。印度宣布建立国家关键矿产储备,澳大利亚也已拨款12亿澳元建设战略储备,并希望与美方合作。Natixis 首席经济学家 Alicia Garcia-Herrero 认为,“所有人都意识到中国会将其巨大杠杆武器化,因此必须降低风险”。但她也承认,由于中国在稀土全产业链近乎垄断的地位,以及来自非洲等地的稳定供应线,短期内实现低成本多元化极为困难。这场围绕稀土的博弈,或许才刚刚进入深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