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脉科技这次搞的2025年股权激励,表面看是常规动作,但细拆下来,有几个点挺有意思。
先看基本盘:这次只给了两个人,潘嘉丽和熊宗超,都是核心员工,没高管。总股数83,843股,占公司总股本才0.08%,量不大,一看就是精准激励,不是普惠性质的。授予价格14.64元/股,股票来源是公司回购的库存股,合规性上走得很标准,律师所也全程背书,流程没毛病。
问题来了——为什么就两个人?而且其中潘嘉丽一个人拿了64.22%,超过六成。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俩人在当前业务结构里,可能是关键节点人物。尤其是潘嘉丽,持股比例显著高于另一人,背后极可能涉及技术、客户资源或项目主导权等不可替代性因素。但目前颗粒度还不够,具体她负责哪块业务、为何能拿这么大头,公告里没写,这块信息是缺失的。
再看考核指标,这才是重点。公司层面绑定的是2025和2026两年的营收增长率,要求连续两年都比前一年增长不低于20%。换言之,2025年营收要比2024年至少高20%,2026年又得在2025年的基础上再涨20%。这个目标不低,尤其对于北交所的企业来说,持续两年复合增速20%,考验的是业务可复制性和市场扩张能力。如果今年业绩基数已经很高,那明年继续冲20%的压力不小。
有意思的是,个人绩效考核用了线性计算机制,S≥80分才能全额解锁,60到80之间按比例折算,低于60直接归零。这意味着哪怕公司整体达标,个人干得不行也拿不到钱。这种设计防“搭便车”很有效,逼着两人真刀真枪出活。
这么看下来,这次激励本质是一次小范围、高压力的业绩对赌。公司不想撒胡椒面,而是把有限资源押在两个自认的核心骨干身上,用高增长目标倒逼执行。至于能不能跑出来,关键变量在2025年全年营收数据。只要年底审计报告显示增长踩过20%这条线,市场就会开始重新评估这家公司的真实动能。
下一步怎么走?盯住他们第四季度的订单落地情况和收入确认节奏。现在才10月,全年还剩两个月,如果要在2025年达成20%增长,Q4必须放量。否则,这个激励计划的第一道坎就得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