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奥司他韦干混悬剂注册证,哈药这步棋算什么?
磷酸奥司他韦干混悬剂拿到注册证了。这是哈药六厂刚拿到的正式批文,编号2025S03139,国药准字H20255698,化学药品3类,算是仿制药里的“新标准”落地。
问题来了:现在做这个药,还有没有肉吃?
先看市场数据。米内网显示,2024年国内院端销售额1.58亿元,2025年上半年4879万元。这个量说大不大,说小也不至于亏本。毕竟流感有季节性,每年冬春一波高峰,需求是刚性的。但关键在于——竞争太卷了。
目前,国内已有42个国产批文,外加2个进口批文。等于说,赛道上已经挤满了人。罗氏的原研药“达菲”当年是标杆,但现在仿制药价格打到底,利润空间早就被压薄了。这种情况下,新进入者想切一块蛋糕,靠什么?拼渠道、拼成本、拼终端覆盖速度。
哈药的优势在哪?它有六厂这个生产主体,本身在抗生素和口服制剂领域有积累,供应链不是从零开始。而且公司过去几年一直在调整产品结构,从传统OTC往处方药和专科药倾斜。这次获批,表面是多了一个品规,实则是往抗病毒这条线上落了一颗子。
再看投入。截至目前,研发费用约2217.5万元,未经审计。这笔钱在化药仿制里不算高,但也说明不是试水级别。他们应该是做过测算的:哪怕市场份额拿不到前五,只要能进医保、进基药目录,配合哈药现有的基层销售网络,还是能跑出量来。
不过风险提示也写得清楚:政策和市场环境影响大。比如集采。现在奥司他韦片剂早就在多个省份被纳入集采范围,干混悬剂还没动,但会不会跟进?一旦启动,价格就得重新洗牌。到时候比的不是谁疗效好,是谁的成本控得住。
所以,这块业务短期不可能成为增长引擎,更多是补全产品线、增强抗风险能力。真正要看的,其实是后续动作——有没有其他管线在排队?是不是在为呼吸道产品组合做铺垫?如果只是单点突破,那意义有限;如果是系统布局的一环,那才值得多看一眼。
目前颗粒度还不够,后续得盯住他们的生产报批量、招标挂网进度,以及明年一季度的实际销售数据。现在下结论还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