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5年三季度的工业数据,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4.6%。这个数字比今年二季度高了0.6个百分点,说明工业生产在稳步恢复,但和去年同期相比还是低了0.5个百分点,显示出整体压力仍在。我仔细看了这份报告,发现里面有不少值得关注的细节,尤其是不同行业之间的冷暖分化特别明显。
三大门类产能利用率走势分化
从大类来看,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达到74.8%,是三大门类中最高的,略高于整体工业水平,显示出制造业依然是工业体系中的主力。而采矿业为72.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为74.3%,都略低于制造业。有意思的是,虽然整体比二季度回升,但这种回升更多是结构性的调整,而不是全面回暖。特别是采矿业和部分原材料行业,仍然面临较大的产能闲置压力。
高技术与重工业表现亮眼
具体到主要行业,一些关键领域的产能利用率相当抢眼。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高达80.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也达到了79.0%,通用设备制造业为78.9%,这些数据表明基建、高端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的需求依然强劲。特别是电子设备制造业,在全球科技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还能保持近八成的产能利用率,说明我国在这一领域的产业链韧性较强。我也挺欣慰看到这些“硬科技”行业的稳定发挥。
部分传统行业仍处低位
不过,并不是所有行业都在向好。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产能利用率仅为62.0%,是所有主要行业中最低的,反映出建材、水泥等相关行业仍在承受房地产调整带来的冲击。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为68.9%,食品制造业为70.1%,也都低于平均水平。这说明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一些传统行业还在经历阵痛期。62%的产能利用率意味着接近四成的生产能力处于闲置状态,这对企业盈利和投资信心都是不小的挑战。
总体来看,74.6%的产能利用率释放出一个信号:工业经济正在温和复苏,但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我在想,未来政策可能需要更精准地扶持那些产能利用率偏低但又关乎民生和就业的传统行业,同时继续巩固高技术制造业的优势地位。毕竟,产能利用率不仅是经济的“温度计”,也是产业升级的“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