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9亿大单说没就没,这事儿不简单
36.9亿元的算力订单,一夜之间没了。海南华铁股价连跌,7个交易日市值蒸发51.7亿元。表面看是订单终止,背后的问题才刚开始浮出水面。
先看时间线。2025年3月4日,公司公告签下五年36.9亿元的算力服务合同,客户是杭州X公司,预计每年带来7亿元收入。当时还写得明明白白:客户违约要赔20%违约金,也就是7.38亿元。结果呢?9月30日,公司自己主动终止合同,一分违约金都没拿。问题来了——真有这么大的单子,对方不付钱、不提需求细节,连GPU型号、交付计划都没有,就敢签36.9亿?而且作为乙方,你不但不追责,反而主动放弃7个多亿赔偿,这逻辑跑得通吗?
更蹊跷的是信息披露节奏。早在3月前,股价就已经开始异动。1月底还在4.77元,2月突然放量上涨,2月6日到11日连续四个涨停。那会儿公司没发任何利好,只说骨干团队完成了亿元增持。直到3月4日官宣大单,第二天又三个涨停。怎么看都像是消息提前泄露了。
再看股东变动。一季度报里,章建平、毛金明、毛英俊这三个知名牛散集体进场,合计持股近1.5亿股。可到了半年报,全跑了,一个不剩。而这个时候,大单还没宣布终止。他们是怎么判断出这单子有问题的?减持时点卡得精准,不得不让人起疑。
公司解释说是“商业秘密”所以不披露客户名称,但市场普遍猜测X公司可能是阿里。理由也说得通:公司2024年请来原阿里云视频云负责人席明贤掌舵数智科技事业部。可如果是阿里这样的大客户,按常理会有预付款、技术对接、项目启动公告,结果什么都没有。一个连基本商业条款都不明确的合同,怎么就能算进年度预期收入?
现在证监会已经立案,事由是“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虽然公告没说具体原因,但结合时间点和市场反应,大概率就是冲着这个订单来的。关键变量在于:这份合同到底有没有真实履行的基础?有没有虚增预期、配合股东减持的嫌疑?
胡丹锋这边动作也很有意思。原本在减持,突然叫停,转头连续增持,控股股东也跟着喊增持。想稳信心可以理解,但市场不吃这套。10月17日股价还在跌,收于7.09元。
转型算力本身没问题,但路径必须扎实。截至2025年6月底,公司累计交付算力资产超14亿元,可上半年连单独的算力收入都没披露。一边讲着宏大故事,一边拿不出数据支撑,投资者自然用脚投票。
目前颗粒度还不够,X公司身份、合同执行细节、牛散减持时间与均价这些关键信息仍是缺失的。但有一点很清晰:资本市场不缺故事,缺的是经得起推敲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