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自贸港跨境资管试点落地,首批六家机构拿到牌照。这事表面看是政策常规推进,但背后棋局不小。
先看动作。金元证券、万和证券、汇百川基金、鹏安基金、兴业银行海口分行、浦发银行海口分行,这六家在10月14日完成备案,意味着试点业务正式开闸。关键节点很清晰——距离2025年12月18日全岛封关只剩不到两个月。这个时间点不是巧合,而是为封关后制度性开放打前站。
再看规则。初始规模上限100亿人民币,境外投资者可以用境内外资金买四类产品:理财、公募、私募资管、保险资管产品。注意,这四类恰恰是过去开放程度较低的领域。相比沪港通、债券通主要集中在二级市场交易,这次是直接让外资认购境内机构发行的产品,穿透层级更深,属于资本项目开放的“深水区”。
南开大学田利辉说这是给离岸人民币开了个“回流通道”,我认同。现在全球有超两万亿离岸人民币,大部分只能做存款或买债券,投资渠道窄。海南这个试点,等于允许这些钱以产品形式投进境内资本市场,既盘活了存量货币,也测试资本账户有限放开的风险。
但有意思的是首批名单。四家发行机构全是中小机构,注册地都在海南,但实力普遍偏弱。鹏安基金规模刚起步,汇百川基金只有0.62亿管理规模,两家券商注册资本排在行业80名开外。为什么不是头部机构打头阵?
逻辑就在这里。监管要的是“可控试验”。大机构客户多、体量大,一旦出问题影响面广;反倒是中小机构,试错成本低,适合做压力测试。而且,这类机构本身有突围需求——业务同质化严重,被头部挤压得厉害。给它们一个跨境牌照,相当于开辟新赛道,既能激励创新,又不会牵一发动全身。
更值得琢磨的是国信证券的动作。它刚收购万和证券,明确要把后者打造成“海南特色投行”。说明什么?头部机构其实已经在借壳布局,通过子公司承接政策红利,既规避风险,又能卡位。金元证券也表态要开发面向境外投资者的特色产品,路径类似。
另一个信号是实操进展。汇百川基金联合浦发银行,已经落地首单业务:境外投资者认购产品,通过自贸账户实现跨境资金流转,产品10月17日成立。说明基础设施——账户体系、资金闭环、托管清算——已经跑通。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质性启动。
怎么看下一步?初期肯定以R1-R2低风险产品为主,稳字当头。真正的看点在于封关之后,如果试点效果好,额度放开、产品扩容、参与机构扩围都是可预期的。海南的目标不是做个区域试点,而是成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互补的功能性平台,主打“南向深化”,对接东盟和新兴市场。
目前颗粒度还不够的是外资响应节奏。产品有了,渠道通了,但能不能吸引足够资金进来,还得看收益稳定性、汇率对冲工具和信息披露透明度。这块具体打法还没看到,可能是下一阶段的关键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