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率数据背后的信号
9月城镇调查失业率5.2%,比预期低0.1个百分点,环比也降了0.1。表面看是稳住了,甚至略超预期,但真正要拆的不是这个数字本身,而是它背后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
我们来盘一盘几个关键点:外来户籍劳动力失业率4.9%,本地户籍是5.3%——这意味着外来人口就业表现反而更好。更细一层,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失业率只有4.7%,比整体还低0.5个点。这说明什么?说明制造业、服务业这些对流动性劳动力依赖强的岗位在吸纳就业上起了作用。农民工群体的务工总量三季度末达到1.92亿人,同比增长0.9%,也在印证这一点。
所以问题来了:为什么本地户籍失业率更高?其实不难理解。本地年轻人更多集中在服务业、白领岗位,尤其是教培、互联网、房地产这些过去几年调整较大的行业。这些岗位恢复节奏慢,招聘意愿弱,导致本地青年就业压力持续存在。而外来劳动力主要分布在建筑、物流、制造、生活服务等抗周期相对强的领域,反而在当前阶段更“扛打”。
再看大城市数据,31个大城市的失业率也是5.2%,同样环比下降0.1。这和整体持平,说明一线和新一线并没有明显拖后腿。但要注意,大城市的青年失业率一直是单独观察指标,这次没公布细分年龄层数据,颗粒度还不够。我们没法判断16-24岁这个群体的真实压力有没有缓解。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指标: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48.6小时。这个数连续几个季度在48小时上下波动,没有明显增长。意味着企业用工还是偏谨慎,加班没起来,扩招也不猛。稳住失业率,更多靠的是岗位维持,而不是新增需求拉动。
这么看下来,当前就业市场的逻辑其实是“以量换稳”:农民工群体外出务工规模还在增长,填补了部分基础岗位空缺,支撑了整体失业率不往上走。但这背后反映的是结构性错配——高技能岗位需求不足,低技能岗位竞争加剧。
下一步的关键变量在哪?一个是政策端能不能真正撬动民营经济的信心,带动中小企业扩张用工;另一个是房地产和消费能不能稳住,否则服务业复苏就难有持续性。现在数据算“符合预期”,但离“趋势反转”还差得远。
目前来看,稳就业的底靠的是农民工群体的韧性,但这不是长久之计。真正的修复,还得看市场主体能不能重新愿意招人、敢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