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一组关键经济数据,让我对当前内地经济的冷暖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意外下降0.5%,低于预期的增长0.1%,这确实有点出人意料。不过与此同时,工业生产却表现亮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超出预期。一边是投资在降温,另一边是工厂开足马力生产,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值得好好聊一聊。
固定资产投资全面下滑背后的结构性分化
最让人关注的是,首三季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下降0.5%,而民间投资更是大幅下滑3.1%,说明企业和私人部门的信心仍显不足。从注册类型看,外商企业投资降幅最大,达到12.6%,可能反映出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对跨国资本布局的影响。分地区来看,东部和东北地区分别下降4.5%和8.4%,而中部和西部则保持1.5%的增长,显示出区域发展不平衡中的新趋势——资源和产业正在向中西部转移。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整体投资疲软,第二产业投资却逆势增长6.3%,尤其是电力、热力等供应业投资猛增15.3%,说明政策重点支持的方向依然有强劲动力。
工业生产超预期回暖,制造业成为核心引擎
与投资的低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工业生产的强劲表现。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略高于预期,9月单月更是达到同比6.5%的实际增速。从细分行业看,汽车制造业增长16%,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高达20.3%;计算机、通信设备等电子行业增长11.3%,通用设备制造增长9.3%,化学原料增长9%,这些高技术或先进制造领域的活跃度,说明产业升级仍在持续推进。而且,9月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6.7%,出货值也实现3.8%的名义增长,表明不仅生产旺盛,市场需求也在同步恢复,尤其是出口端表现不俗。
投资与生产的背离:短期阵痛还是结构转型的信号?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会出现“投资降、产出升”的矛盾现象?或许这正反映了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调整。传统依赖大规模基建和房地产拉动的投资模式正在退潮,第三产业投资下降4.3%就是明证。但与此同时,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的产能扩张和技术升级并未停步,工业投资增长6.4%支撑了产出增长。换句话说,经济动能正从“建房子、铺基建”转向“造设备、产高附加值产品”。虽然短期内总需求承压,但从长期看,这种转型可能是必要的阵痛。接下来的关键,是如何通过政策引导,提振民间和外资信心,让投资尽快跟上生产的步伐,实现供需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