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这盘棋,明面上是降物流成本,实则是在给“人工智能+”铺路。
国务院常务会议刚提了要推动人工智能与物流深度融合,工信部也在推“人工智能+制造”,再加上各地园区纷纷上马AI测试中心、数据平台、合规指导这些配套,信号已经很明确了:政策层不想只搞单点突破,而是要建生态、搭底座,让AI真正扎进产业的土壤里。
我们来盘一盘这条链子是怎么串起来的。一边是顶层设计不断加码——从国家层面出台《“人工智能+”行动意见》,到地方园区落地AI芯片测试中心、模型训练场,再到上海“模速空间”直接备好2000TB高质量数据、千亿级基金池和合规服务,这不是撒胡椒面,是在系统性地解决AI企业落地的三大痛点:数据、资金、合规。另一边,物流这个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也被拎出来重点改造。为什么选它?因为物流够“重”,链条长、环节多、成本高,正适合做智能化改造的试验田。
多式联运的规则衔接、仓储设施投资、数字基建升级,这些看似是传统基建动作,但背后真正的意图,是打通物理世界的运输流与信息流。袁帅提到的多模态大模型、多智能体协作、具身智能,其实都在指向一个方向:未来的物流不是简单自动化,而是能感知、会决策、可协同的智能体网络。比如无人卡车调度,靠的不只是单车智能,更是车路协同下的分布式决策。这就倒逼基础设施必须提前布局高精地图、万兆网络、边缘计算节点。
深业集团建AI测试中心,市北高新搞区块链生态谷,苏州高新转向非房产业务,这些企业的动向说明什么?它们不再满足于当房东,而是想成为产业生态的运营者。华为赛力斯超级工厂实现关键工序100%自动化,全过程质量数据自动采集,这就是“人工智能+制造”的样板间。而张江模力社区要聚500家AI企业、形成千亿集群,目标也不是收租金,是做产业聚合效应。
所以,表面看是政策驱动降本增效,实际是在下一盘更大的棋:通过智慧物流这类典型场景,把AI的应用场景、数据闭环、商业模型跑通,然后复制到更多行业。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干,而是谁能率先建成这套“AI+产业”的基础设施。
下一步的关键变量有两个:一是物流数据能否真正开放互联,在安全前提下形成可用的训练数据集;二是地方政府和企业在投园区时,到底是真做生态,还是借AI概念炒配套。目前颗粒度还不够,具体打法还没看到,但风向已经变了——谁掌握智能要素配置能力,谁就掌握下一个五年产业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