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政策与技术的双重驱动正在深刻重塑我国的产业格局。一方面,国家层面密集出台支持“人工智能+”的战略部署,推动其与制造业、物流等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各地园区和企业纷纷响应,打造定制化AI载体,加速数智化转型。我注意到,无论是产业园区的创新生态建设,还是物流体系的智能化升级,都指向一个清晰的方向:未来竞争力的核心,在于科技赋能与系统性协同。
“人工智能+”政策落地催生新型产业载体
从中央到地方,“人工智能+”已形成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体系。8月2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将人工智能与各行业深度融合作为国家战略,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紧随其后,工信部也在研究制定《“人工智能+制造”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旨在加快人工智能对新型工业化的高水平赋能。这些政策不仅提供了战略指引,更推动了具体项目的落地。例如,深业集团已发布含AI芯片测试中心、AI模型训练场等专属空间的产业园区产品体系,为人工智能企业提供全场景研发支持。这种从政策引导到实体配套的闭环构建,正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支撑。
智慧物流加速推进,数智融合成降本增效突破口
在物流领域,10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智慧绿色的现代物流体系,并强调“推动人工智能等与物流深度融合”。当前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已从2012年的18%降至2023年的14.4%,但仍有下降空间。专家指出,多式联运制度衔接不畅、设备兼容性差等问题仍制约效率提升。而人工智能的应用正在改变这一局面——通过智能货架、自动化拣货系统、路径优化算法等技术,实现采购、仓储、运输全流程的精细化管理。中关村物联网联盟副秘书长袁帅表示,AI在物流中的应用已从单点优化迈向全链路智能化,尤其在多模态大模型、多智能体协作和具身智能三大方向展现出巨大潜力。政府也被呼吁加强高精地图、车路协同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智慧物流提供底层支撑。
产业生态共建:资本、数据与合规三位一体
除了硬件和技术,良好的产业生态还需金融、数据与合规机制的协同。以上海“模速空间”为例,其打造了三大核心平台:储备2000TB高质量数据的“开放数据平台”、吸引超千亿规模基金入驻的“金融服务平台”,以及设立全国首个线下大模型合规指导服务中心的“合规指导平台”。张江模力社区则聚焦AI+医疗、AI+制造场景,计划到2027年集聚500家企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市北高新园区更是聚集了蚂蚁链、万向区块链等165家区块链企业,覆盖跨境支付、碳足迹存证等多个应用场景。这些案例表明,成功的产业载体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集资源、服务与规则于一体的创新生态系统,真正实现“引得进、留得住、长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