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广交会,确实有点不一样。
15.8万境外采购商到场,环比涨了6.3%,来自222个国家和地区。这个数字背后不是简单的回暖,而是全球买家对中国供应链的信任重构。他们来的目的很明确——不是找便宜货,是来找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硬科技”。
我看了下现场情况,服务机器人专区成了真正的流量中心。46家企业扎堆亮相,机器狗、仿生手、清洁机器人轮番上阵。有意思的是,老外问的问题变了。以前是“这玩意儿好玩吗”,现在直接问“续航多久”“怎么落地”“有没有本地售后”。需求从猎奇转向了商用闭环。
广州几家机器人企业五天干出超千万订单,深圳一家拿下500万美元独家代理权。这些单子不是靠低价冲出来的。比如凌度智能的高空清洗机器人,用水量只有传统方式的二十分之一,中东客户抢着要——那边缺水,省一吨水就是实打实的成本优势。沙特采购商自己都说,现在中国产品的品质完全对得起价格。
更关键的是,这批参展企业结构变了。优质企业破万家,专精特新、单项冠军占比近半。像万宝冰箱针对东南亚高温高湿环境做的抗紫外线涂层冰箱,首日就签了15单。奥马冰箱靠新兴市场对冲美国下滑,出口量稳住不动。说明什么?企业不再被动接单,而是带着区域定制方案主动出击。
还有一个信号值得琢磨:AI开始从概念变成交易工具。首次启用AI巡展,不只是噱头。像AI助学灯、可编程机器人这些产品,已经能把技术打包成教育解决方案卖出去。海外客户愿意为这种“软硬一体”的能力买单,甚至当场用美元付款锁定货源。
中美刚同意尽快重启经贸磋商,这个时间点很微妙。但你看采购商的态度,他们不在乎政治风向,只关心谁能稳定交付高性价比的技术方案。美国采购商自己也承认,供应链离不开中国,只是在调整节奏。
所以这届广交会的本质,是“价值替代”正在发生。我们输出的不再是单一产品,而是一整套基于场景创新的制造能力。只要这条链子不断升级,外部波动带来的影响就会被持续稀释。下一步的关键,是怎么把展馆里的热度,转化成长期订单和本地化服务能力。这块目前颗粒度还不够,得看后续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