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eSIM手机商用破冰,这事终于动了。
三大运营商刚拿到工信部的批复,eSIM手机业务在全国31个省同步上线。这意味着,过去几年只在手表、平板上跑的eSIM,现在正式杀进智能手机主战场。不是试点,不是内测,是真刀真枪地推。
问题来了:为什么是现在?
其实技术早熟了。紫光国微这些芯片厂,早在安全性和远程配置上做了多年攻坚。真正卡住的是生态和标准——运营商之间不互通,用户转网麻烦,安全机制没闭环。之前2023年一度暂停一号双终端,就是因为漏洞频出,诈骗和流量滥用风险压不住。这次重启,背后是运营商联合制定了新规范,安全体系重新搭了一遍。
所以,这轮启动不是拍脑袋,是准备好了。
苹果成了关键推手。iPhone Air国行版原定9月发售,硬生生因为eSIM许可没落地推迟到10月22日。这说明什么?说明厂商等得起,但市场等不起。苹果这种全球策略统一的产品,不会为了中国市场单独保留实体卡槽。它的倒逼,客观上加速了政策松绑。
再看终端侧,OPPO Find X9 Pro卫星通信版马上跟进,vivo、荣耀、华为都在路上。但有个现实:目前支持eSIM的全是旗舰机。为啥?因为高端机型最需要省空间。拿掉卡槽,能塞更大电池、更强散热,甚至做到更薄。比如iPhone Air,5.6毫米的机身,没eSIM根本做不到。
更大的变量在运营模式。
以前运营商靠卖卡、靠渠道锁用户,现在eSIM一来,用户换网太容易了。美国T-Mobile搞“先试后用”,通过eSIM让其他运营商客户免费体验几周,满意直接转网,获客成本大降。这种玩法一旦在国内铺开,资费套餐必须更灵活,服务响应必须更快。不然用户一点就走。
尹少春说得明白:eSIM不是换张卡,是服务模式重构。从“卖卡”转向“卖服务”,运营商得拼体验、拼生态,不能再靠物理门槛留人。
产业链也在动。紫光国微占了eSIM芯片六七成市场,汇顶科技做安全模组,新恒汇专攻封测。这波如果普及顺利,整个链条都会被拉动。
但挑战依然清晰:用户教育不足,线下办理还没打通线上入口,跨运营商互操作性待验证。短期看,eSIM不会全面替代实体卡,而是并存。
这么看下来,真正的拐点可能在2028年前后。等中低端机型开始集成,加上6G商用,eSIM才可能成为主流。
眼下这场变革,表面是去掉一张小卡片,实质是整个通信生态的重新洗牌。谁准备好服务,谁才能留住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