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新发基金数量已经干到了1163只,把去年全年的1135只给踩过去了。更关键的是,股票型基金这头猛兽彻底醒了——661只新品,规模占到总发行的37.45%,这是2011年以来的最高比例。
问题出在哪?不是渠道突然发力,也不是基民集体觉醒。核心就两个字:赚钱效应。
A股这一轮走牛,让很多产品净值曲线开始冒头,尤其是一些指数型产品和科创主题ETF,直接“一日售罄”。像建信、易方达这些机构推的科创板综合ETF,资金抢着进。招商均衡优选这类主动权益产品也能募到近50亿,说明什么?说明投资者现在愿意为权益敞口买单了。
我们来盘一盘结构变化。过去几年,债基是压舱石,尤其是利率下行周期里,中短债、信用债指数产品成了银行理财替代品。但今年不一样,债基占比明显下滑。虽然还有博时、南方这些机构的做市债ETF募得不错,30亿以上的纯债产品也有五个,但整体热度已经被股基盖过去了。
所以,关键点就在于“股债跷跷板”重新摆动。市场一旦有趋势性机会,资金自然往收益更高的地方跑。而基金公司也很聪明,顺势加大股票型产品的申报和发行节奏。东方红那只混合型FOF能募到65亿以上,富国、天弘、京管泰富几只产品也卡在60亿关口,说明机构资金也在借道入场。
另一个信号是,超30亿规模的新基金有50只,20亿以上的达到110只。这种量级的产品批量出现,不是散户能撑起来的。背后大概率有银行渠道的重点推助,甚至保险、年金等长期资金开始试探性配置。
但这里要冷静一下:发行端火热,并不等于持有端稳定。2015年、2021年都出现过类似场景,结果后续市场调整,大量产品被套在高点。现在的挑战是,这批新发基金能不能穿越周期,真正带来正向反馈循环。
目前颗粒度还不够,看不到后续赎回压力或持仓集中度的数据。但可以确定的是,公募正在成为资金流入A股的核心通道之一。如果四季度企业盈利数据能跟上,这个逻辑就能闭环。
在我看来,这轮基金发行回暖不只是情绪反弹,更是资产配置再平衡的开始。只要市场不出现系统性回调,权益投资的黄金期确实有可能延续。下一步盯着两个变量:一是新发基金的建仓节奏,二是北向与公募之间的合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