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广袤的黑土地上又迎来了丰收季。眼下,黑龙江省集贤县太平镇太洪村的一块玉米地里,一辆辆大马力收割机正轰鸣着驶过,将饱满的玉米棒迅速收入囊中。“今年这块玉米长得可真好,这几年我们应用了保护性耕作技术,肥力上来了,地有劲儿了,丰收有保障。”集贤县农村机械化服务中心主任朱子英说。
“十四五”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始终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粮食总产量首次超过1.4万亿斤。今年,夏粮创下历史第二高产纪录,秋粮丰收有基础、有条件。大国粮仓殷实稳固的背后,离不开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的全力推进。保护好耕地这个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为粮食安全夯实了根基。
“你看这片玉米地块就应用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秋天,玉米收割机在切断秸秆摘穗获粒的同时,就将秸秆粉碎还田,化作明年的养料;播种时,采用少耕播种等方式,直接在茬地上播种,减少动土面积。”朱子英说。
朱子英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20年至2025年,经过对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示范基地连续六年的数据采集监测,集贤县采用秸秆覆盖免耕播种的方式至少可以节省机具作业费25-55元/亩,节省灌溉费用13-33元/亩,节省化肥费用22元/亩,亩均增产3%左右,亩均增收20元至70元,亩均节本增效100元左右。
“2025年,全县玉米保护性耕作种植合格面积达到67万亩。保护性耕作既有效提升了土壤肥力、减少了水土流失,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作物产量。”朱子英说。
我国东北平原的黑土地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不过,由于高强度利用,东北黑土地一度肥力透支,变“瘦”了、“薄”了、“硬”了。为了保护好耕地这一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近年来,我国全力推进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努力夯实粮食安全的根基。
记者从农业农村部获悉,“十四五”期间,我国统筹推进黑土地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保护性耕作、土壤侵蚀防治、肥沃耕层培育等措施,大力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累计保护黑土地超过4亿亩次,治理侵蚀沟3.3万条,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趋势得到了初步的遏制。今年,我国将继续在东北地区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1亿亩以上。
针对南方耕地酸化退化问题,“十四五”期间,我国实施酸化耕地治理720多万亩次,治理后土壤的pH值提高了0.5、产能提升了10%左右。
此外,我国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越来越多的农田通了水、通了路,地力、产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全国已累计建成小型农田水利设施2700多万处、水渠1000多万公里、田间道路1200多万公里。
“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有效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在节本增效上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不少原来没有水源基础的‘望天收’田块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更多地区实现了大灾少减产、小灾能稳产、无灾多增产。”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兴旺说。
“十四五”期间耕地保护取得明显成效,但也要清醒认识到,在城镇化与耕地保护的矛盾依然存在等现实环境下,我国耕地保护仍面临诸多挑战。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石,对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当前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下,我们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产业发展研究室副研究员魏冉撰文指出,未来,必须坚决稳住耕地总量,优化耕地布局,并全面落实耕地保护的党政同责。多措并举提升耕地质量,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工程质量监督;稳步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加强南方酸化退化耕地的治理及传统梯田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