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竞争的核心在人才。近年来,多地在招才引智上花了大功夫。如宁波就把“浙江·宁波人才科技周”坚持了20年,福建、山东等地也纷纷出台有关措施,打通堵点、难点,破解民营企业“引才难、用才难、留才难”等问题。
不久前中国工商联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提出,近年来“人才问题”持续位列民营企业500强发展面临困难的首位。
破解引才难题,需要创新制度。面对激烈的人才“争夺战”,唯有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优化人才引进渠道,才能让民营企业成为人才集聚的“主阵地”和“强磁场”。民营企业引才困境的根源,在于资源禀赋的先天不足与人才流动的制度性障碍。“破壁”第一步要引导民营企业强化人才意识,将人才战略纳入企业发展规划,秉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理念,不断迭代升级人才举措,统筹重点产业需求,为民营企业“筑巢引凤”牵线搭桥,拓宽企业与紧缺人才“线上线下”对接渠道,推动人才与企业双向奔赴、同频共振;要积极鼓励政策创新,通过“人才飞地”等模式,允许企业在中心城市设立研发中心,就地吸纳高端人才;同时,要立足企业创新发展实情,既带着“三顾茅庐”的诚意引进高精尖的领军人才、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又以“柔性引进”机制用活人才驿站等资源,推动民营企业向规模化、高端化发展。
创新用才机制是激活人才潜能的关键。引才只是起点,如何激活人才创造力才是关键。要加快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鼓励民企自主引才、灵活用才,赋予企业在职称评审、技能认证等方面更多自主权,建立起以实际贡献为导向的新标尺;努力构建由知识、能力、品德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体系,鼓励建立“创新者多得”的薪酬体系,激励更多人才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积极搭建民企人才交流互动的平台,让不同领域的民企和人才互学互鉴、共同进步,如由政府搭建平台发布技术需求榜单,民企不论规模均可“揭榜攻关”;支持民企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通过组建“创新联合体”,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关键共性技术难题。
完善留才环境需要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区域人才竞争,短期靠政策,长期靠环境,人才竞争本质是生态系统的竞争。想要让人才留下来、扎下根,既要给予“真金白银”的奖励激励,更要拿出真情实感温暖人心。要落实党员干部联系服务企业制度,主动当好企业“店小二”,“面对面”宣传人才政策,“一对一”协助招才引智,“心贴心”帮助纾困解难,为企业和人才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专属服务;围绕人才关心关切的医疗保障、住房安居等问题,要推出更加务实有效的针对性举措,如积极探索“人才服务综合体”建设,巧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先进技术,为现有人才线上服务平台进行赋能升级,将人才服务从碎片化供给转向系统化保障,为人才创造最好条件、提供最大便利、营造最优环境,全力消除后顾之忧、打消长远之虑。
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历史交会点,更需要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制度创新破除藩篱,以生态构建释放活力,以服务升级温暖人心,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