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肖远企10月18日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5上海苏河湾大会上谈到人工智能(AI)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实践与趋势性变化情况,涉及金融供给、金融集中、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金融生产最大可能性边界、金融监管五个方面的内容。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成果在金融领域已经开始广泛应用,可以预期,对金融的促进与影响可能是重大而根本性的。”肖远企说。
关于金融供给,肖远企表示,在人工智能时代,由于金融产品的研发、转化和生产成本可能大幅下降,使得实现产品多样化、触达远端客户在经济上变得更加可行。更重要的是,过去被忽视或被认为不经济的小众需求,在成本收益上也变得更加可持续,产生了所谓的“长尾效应”。在场景方面,金融机构与客户等利益相关者直接参与和更加嵌入的体验很可能将产生不同的变化。
谈及金融集中,肖远企认为,金融是经营管理货币与风险的行业,在科技应用方面对稳定性、可靠性的要求较高,自然更加倾向于与拥有科技、研发和应用推广优势的科技公司合作。
“大型金融机构在资源技术投入、客户数量、数据积累等方面拥有天然优势。”肖远企以信息数据为例说明,数据是人工智能的燃料,大型金融机构因为拥有海量、多维、实时的历史交易数据、客户行为数据和宏观数据,能够训练出更精准、更强大的预测模型和风控模型,形成“数据—模型—客户—数据”的正向反馈,同时配以巨大的资本投入,吸引顶尖的科技人才。
在肖远企看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对中小机构形成竞争壁垒,产生所谓的“马歇尔冲突”。
“稳定而有效率的金融结构需要多样化的金融主体和交易市场,中小机构如何通过调整发展战略和业务结构以适应科技革命带来的变化,确保仍具有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对于维持一个合理均衡的金融结构至关重要。”他说。
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看待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肖远企表示,组成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很多,包括资本实力、客户基础、风控能力、人才队伍、公司治理、企业文化等。在人工智能时代,一种常见的看法是“自动”和“虚拟”取代了“人工”与“实体”,需要认真思考保持金融机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要素是否发生了新的变化。
他举例称,人工智能使数据和算法的重要性上升,但如何将“可用数据”变为“可信数据”、如何整合与识别有价值的信息就变得非常关键,否则,就可能出现误导,产生决策偏离。
“坚持‘选择中性’原则就显得很有必要。如何保证能做到‘选择中性’,对金融机构来说就是竞争力的具体体现。”肖远企说。
针对金融生产最大可能性边界问题,肖远企表示,金融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配置资源。人工智能的发展无疑有助于更好更有效率地配置资源,潜力可以充分挖掘,更多的资源很有可能“恰到好处”地分布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之上,完成现有资源的最优配置。同时,人工智能作为重大科技进步,推动金融最大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移动也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围绕金融监管,肖远企表示,金融监管鼓励支持金融机构运用最新科技,优化金融服务、降低营运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同时加强风险管理,确保稳定有序。遵循金融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把握好集中与分散、特色与同质、安全与效率等方面的动态平衡,努力构建具有韧性的金融体系。“金融监管本身也要加大资源投入,完善监管方法与流程,提升监管科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