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中国乡村再次闪耀世界舞台。10月17日,2025年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颁奖仪式在浙江湖州举行,我国有4个村庄成功入选,其中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的荻港村榜上有名,成为中国第19个获此殊荣的乡村。这不仅是对荻港村千年文化底蕴与生态智慧的高度认可,也标志着这座江南古村正式走向国际,成为展示中国乡村振兴成果的“世界级窗口”。
桑基鱼塘:活着的生态文化遗产
走进荻港村,映入眼帘的是白墙黛瓦、小桥流水,还有那一片片连绵不绝的桑基鱼塘。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保存最完整的“桑基鱼塘系统”核心保护区,这里延续着“塘基种桑、桑叶养蚕、蚕沙喂鱼、鱼肥塘”的千年生态循环模式,堪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全村拥有2060亩鱼塘、1240亩桑地,动植物种类超过700种,生态环境极为丰富。更难得的是,至今仍有半数以上村民坚持这一传统农耕方式。湖州为此出台了全国首个《桑基鱼塘系统保护规定》,并发布司法保护令,将保护写入村规民约,用法治力量守护这份“活化石”。
文化为魂:从非遗传承到文旅融合
荻港村不仅有生态之美,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重要传承地,也是大运河文化带上的重要节点。村里建有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历史文化博物馆和鱼桑文化研学院,连续16年举办鱼文化节、8年举办鱼桑丰收节,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活起来”。2024年央视《非遗里的中国》在此拍摄,吸引全国81位非遗传承人共建首座跨省非遗陈列馆,进一步提升了文化影响力。如今,游客可以喝一元早茶、吃一碗鱼汤饭、参与捞鱼做糕点等沉浸式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原汁原味的水乡文化肌理。
共富之路:产业振兴带动全民参与
荻港村的成功,最终体现在百姓的笑容里。通过发展乡村旅游,2024年接待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亿元。村民施雪琴的馄饨店一天能卖200多碗,返乡青年章鸿丽创办的民宿成了网红打卡点。村里还组建全民参股公司,统一流转土地,打造美食街、非遗工坊、特色民宿等集体项目,2024年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近100万元。更创新推出“鱼桑人家”研学项目,200多户农户将自家厅堂变课堂,户均年增收达2万元。“生态美、文化兴、百姓富”的共富图景,在这里真实可感。
如今,荻港村正联合周边6个村推进“大荻港”片区建设,探索区域联动发展的新路径。它向世界证明:古老的乡村不仅能守住根脉,更能走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高质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