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AI沙盒名单出炉,香港金融业的“实战组合”来了
这次香港金管局和数码港联合公布的第二批生成式AI沙盒名单,我第一反应是:量级变了。20家银行、14家技术方,27个案例,数字直接翻倍还不止。这不是试点,这是开始铺场子了。
第一批沙盒去年底公布时,10家银行、4家科技公司,更像是小范围探路。现在呢?中银、汇丰、工行亚洲、渣打这些大行全在列,连蚂蚁银行、PAObank这类数字原生银行也进来了。技术端更热闹,阿里云、蚂蚁数科、百度系的金融壹账通、瑞莱智慧这些能打的都上了。说明什么?不是概念验证了,是真要跑场景。
三大方向很务实:风控、反诈、体验
这批27个案例,集中在三个方向:风险管理、反诈骗、客户体验。没有虚的,全是银行最痛的点。
比如反欺诈这块,专门设了“深度伪造诈骗”的测试方向,说白了就是AI防AI换脸、AI语音冒充。金融壹账通跟PAObank搞的那个反欺诈平台,国内已经调用超9000万次,拦了两万多起黑产攻击。这种技术拉到沙盒里测,不是为了秀肌肉,是真有业务压力——现在诈骗手段升级太快,传统规则引擎根本跟不上。
再看客户体验,富邦银行拉着阿里云、蚂蚁数科搞AI助理,目标是“对话即服务”。这事儿不新鲜,但关键在于闭环。蚂蚁数科之前帮上海银行做类似项目,转化率提升了10%。别小看这个数,在手机银行里,每提升一个点都是实打实的AUM增长。而且他们把智能风控内置进去,一边服务一边防骗,这才是操盘手思维。
超算中心年底上线,技术底座开始搭
所有参与者年底要接入数码港的人工智能超算中心,明年年初启动测试。这个节奏很清晰:先给资源,再压测试,最后看产出。
超算中心被定位成“香港AI生态圈的核心引擎”,这话不是随便说的。现在AI训练成本高,中小银行自己搞不动,金管局和数码港相当于提供了公共基础设施。谁先用上,谁就有可能在模型精度、响应速度上拉开差距。
阮国恒说这是“迈向更安全、更稳健AI应用的重要一步”,我没觉得是官话。评审标准也很实在:创新性、技术复杂度、对行业的潜在价值。说明不是谁关系硬谁上,而是真看方案能不能打。
下一步看什么?
12月会发布首批沙盒的试行成果,这个值得盯。如果第一批有可复制的案例,那第二批的规模化推进就有底气了。
目前颗粒度还不够的是:这些AI模型到底怎么评估效果?是看误判率下降多少,还是客户满意度提升几个点?背后的数据共享机制、模型审计流程,还没看到细节。但这恰恰是接下来最关键的——沙盒可以容错,但真商用,监管得能看懂模型逻辑。
总的来说,香港这波没玩虚的。银行要转型,科技公司要落地,监管要可控,三方需求碰到了一块。接下来就看谁能从沙盒里带出真正可复用的“工业级”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