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这盘棋,现在走到哪一步了?
看完天津直博会的热闹,再翻翻最近的融资和政策信号,我基本捋清了:低空经济不是概念炒作,而是已经进入“搭台子、试水花”的实质性推进阶段。但能不能真正飞起来,关键不在技术,而在生态。
先看动作。这次直博会签了25.7亿项目,近200架飞机成交或意向签约,HH-100、EH-216S这些新机型集中亮相,说明制造端在加速落地。更关键的是,天津搞出了全国首个省级低空飞行服务平台,7大功能覆盖空域管理、飞行监管、航线划设,目标是“看得见、连得上、管得住”。这意味着地方已经开始从“管设备”转向“管系统”,这是低空能规模化运行的前提。
但问题也摆在明面上。经济参考报点出“飞不起、用不了、卖不动”,非常精准。飞不起,是成本高、审批难;用不了,是基础设施跟不上,全国通用机场才475个,很多景区连起降点都没有;卖不动,一方面是产品不匹配——景区想要短平快的观光项目,企业推的却是高门槛的飞行器,另一方面是人才断层,飞行员、运维、运营全链条缺人。
所以,关键变量在哪?三个字:场景化。低空+文旅的本质,不是把直升机搬进景区,而是让飞行变成可复制、可定价、可盈利的服务产品。比如天津航链航空给出的方案——3分钟飞行,定价299元,五年内铺30个场景。这种轻量化、标准化的产品设计,才是破局“卖不动”的现实路径。
资本也在往这个方向押注。零重力飞机工业融了近亿元,投资方是文旅背景的产业基金。这说明钱开始流向“能变现”的环节,而不是单纯烧装备。再加上云时资本这类市场化机构入场,意味着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正在被验证。
另一个信号是协同。京津冀首次组建低空经济展团,说明区域联动已经开始。未来低空网络不可能单点作战,必须靠城市群之间的空域协同、服务互通。这次天津平台如果年底正式上线,很可能成为区域样板,向外输出管理模式。
说到底,低空经济现在不缺技术,也不缺热度,缺的是“最后一公里”的打通。谁能把飞行成本打下来,把审批流程跑通,把景区合作模式跑顺,谁就能吃到第一波红利。接下来的重点,一定是政策与市场的双向奔赴——一边是空域动态释放机制的突破,一边是企业用真实订单证明盈利能力。
这盘棋,还在布局期,但已经有人开始落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