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北京门头沟迎来一个科技发展的重要时刻——中关村(京西)人工智能科技园正式开园。这个曾经以煤矿产业闻名的“乌金之地”,如今摇身一变,成为京西人工智能产业的新地标。由北京市门头沟区政府与中关村发展集团联合打造的这一园区,不仅承载着区域经济转型的希望,更被寄予厚望成为北京乃至全国AI创新的重要策源地。我看到这场开园仪式背后,不只是建筑落成那么简单,而是一整套从空间、算力到资金、生态的系统性布局正在成型。

创新闭环:让AI企业“不出园”就能成长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个园区在设计上真正考虑到了AI企业的特殊需求。6米层高、1000千克/平方米的首层承重,为高密度服务器和液冷系统提供了物理支撑,实现了“工业上楼”。这种细节意味着企业无需另寻厂房,就能完成从研发到小规模制造的全过程。更贴心的是,园区采用模块化空间设计,团队扩张或业务调整时可以像“搭积木”一样重组办公区,避免了固定空间对快速迭代的束缚.“孵化-加速-研发-转化-制造-办公”的全产业链布局,让企业几乎不用出园区,就能走完创新的完整闭环。驭达科技作为首批“交钥匙”企业,就是从先导园一路成长起来的典型案例,这说明园区的培育机制已经初见成效。
生态雨林:算力、资本、人才全链条支持
如果说硬件是骨架,那软件生态就是血肉。园区接入了北京市首个全栈自主可控人工智能算力中心,提供700P规模的“即申即用”普惠算力,初创企业能以市场价几分之一的成本获得训练资源,这对烧钱的AI模型训练来说简直是“及时雨”。不止如此,GLM、坤川等主流大模型也能“即申即用”,大大缩短了场景验证周期。在资金方面,10亿元产业引导基金、5000万元场景基金和5000万元人才创业基金构成全周期融资保障,配合超500亿元的中关村科创基金,形成“耐心资本”支持体系。人才方面,近400套青年人才公寓实行“第一年免租、后两年补贴50%”,实实在在降低创业门槛。再加上阿里云、商汤、智谱清言等20余家机构加入的“人工智能生态雨林伙伴计划”,覆盖投资、算力、模型、场景和服务,一个良性循环的创新生态正在形成。
场景驱动:让AI技术落地开花
园区的野心不止于技术研发,更在于推动AI赋能千行百业。门头沟区发布的《人工智能场景应用促进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明确提出,对应用场景建设项目最高支持200万元,对创新项目支持不超过50万元,这无疑是在鼓励“真需求、真落地”。开园当天的AI秀场就让人眼前一亮:四足机器狗巡检、无人车物流配送、AI中医问诊、动作捕捉生成画作……这些不再是概念演示,而是已经在实际运行的案例。首批入驻的中科天河、富景天策、航科精机等企业,正聚焦AI+能源、AI+医药、AI+制造等方向,预示着未来将有更多硬科技在这里走出实验室,走进生产线和百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