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中国制造业连续15年稳居全球第一,增加值每年超30万亿元,不仅在国内经济中占据核心地位,更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锚”。从新能源汽车到C919大飞机,从“嫦娥”落月到“爱达·魔都号”邮轮启航,中国制造正由大向强加速跃升。与此同时,中国以高水平开放和创新活力为全球经济注入新动能,贡献了超过30%的世界经济增长率,并通过“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协定等方式推动全球共同发展。可以说,中国的发展不仅是自己的成就,也正在为世界提供确定性与希望。
制造强国:规模与创新双轮驱动
“十四五”以来,我国制造业家底愈发厚实,制造业增加值增量预计达到8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在50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多数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体系完整的优势无可替代。更令人振奋的是结构升级——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7.9%和8.7%。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从2020年的140万辆跃升至2024年的1300多万辆,连续10年全球第一。这些数字背后,是产业基础的不断夯实: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等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累计形成千余项发明专利。我看到,“中国不能造”的清单越来越短,“中国能造好”的名片却越来越亮。
创新策源地:从追赶到引领的跨越
过去五年,中国已不再是单纯的“世界工厂”,而是逐步成为“全球创新高地”。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至2025年的第10位,欧盟委员会数据显示其创新综合指数提升幅度显著高于欧美。无论是“嫦娥六号”实现月背采样、“海斗一号”万米深潜,还是6G试验网率先搭建、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都彰显出中国科技的硬核实力。西门子董事会主席博乐仁感慨:“中国的创新正不断给世界带来惊喜。”越来越多跨国企业将中国视为全球研发中心,利用中国市场快速迭代新技术的优势布局全球。这说明,中国已经走出了一条市场需求导向的正向创新循环之路。
开放共赢:为世界提供确定性绿洲
面对保护主义抬头、全球化遭遇逆流,中国始终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量预计超35万亿元,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持续保持在30%左右。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11万列,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重大项目落地,让互联互通惠及更多国家。中国已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建立联系,签署23个自贸协定,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实现“清零”。外商在华设立企业超123.9万家,实际使用外资达20.6万亿元。“相信中国就是相信明天”已成为全球企业共识。正如沙特阿美总裁所言,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环境中,中国正日益成为‘确定性的绿洲’。